杜甫·春望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zān)。
【題解】755年11月,安祿山在范陽發動兵變,次年6月攻進長安,唐玄宗倉皇出逃西蜀。當時作者正護送家眷到鄉下避難。當聽說太子李亨7月在靈武即位,立即動身投奔新朝廷。中途被叛軍俘獲,直到757年4月才逃脫,到達鳳翔的肅宗朝廷。《春望》當寫于757年3月,作者逃離長安的前夕。詩篇集中抒發了作者傷悼國家殘破、眷念親人離散生死不知,“感時”與“恨別”交織的滿腔愁情。
【注釋】1.春望:春天來了,作者登高遠望。因國家破碎,人民流離失所,即使是春天,作者也只能落淚驚心。2.國破:指唐朝首都長安被安祿山軍隊占領。3.城春草木深:人民都逃難去了,長安城里人煙稀少。時逢春天,長安城里草木深密,一片蕭條。4.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感嘆國事的艱難,就連看見鮮花都要傷心落淚、怨恨離別,就連看見天上的鳥飛過都要膽戰心驚(替親人擔憂)。5.烽火:古時報警的煙火,此處指戰爭。6.三月:言時間很長,非確數。7.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戰火連年不斷,一封家信抵得上黃金萬兩。8.渾:簡直。9.不勝簪:因頭發短少,連簪子也插不上。
【賞讀提示】全詩以“望”字貫穿始終。詩題“春望”,就是望春。作者面對大地回春的自然季節而觸景生情,企盼恢復國家安定繁榮的局面。先是分頭寫了國破和春來兩種景,接著寫“感時”和“恨別”兩種情,又以“烽火”承接“感時”,“家書”承接“恨別”,而親人的“別”,正是由于戰亂的“時”造成的。這樣一環扣一環,章法非常嚴密。作者把家愁同國憂交織起來,深刻地表現了正直知識分子的個人命運與國家民族的命運休戚相關,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典型意義,顯現出“沉郁頓挫”的精神實質。最后兩句堪稱神來之筆,寥寥十個字使一位愁緒滿懷的白發老人的形象兀立在讀者眼前。作者望春并沒有得到任何快慰,卻為“感時”“恨別”所困,終致煩躁不安,頻頻抓撓頭發。盡管作者這時才四十五歲,但因終日愁情熬煎,頭發愈來愈少,簡直連簪子也插不上了。從章法上看這一聯是把前面分別抒寫的“感時”、“恨別”兩種感情統一起來,收結全篇。作者選用搔發這一下意識動作把滿腔的愁情變成了可見可感的生動形象,很自然地引導讀者進入詩的意境,產生共鳴。
這首詩反映了作者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寫得鏗然作響,氣度渾灝,本篇的誦讀應呈凝重型節奏,行腔用調應一直沿著深沉、感懷、悲愁的路線行走,照應著整篇大的基調,一般不會突破應有的框子,這也是誦讀的基本要求。不能因字、因詞而害大意。
【推薦名句】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
上一篇:《杜甫·春夜喜雨》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杜甫·望岳》原文、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