豐第五十五
離下震上
豐是大,即盛大的意思。豐卦由離、震兩卦組成。
從卦象來看,離為火,引申為電;震為雷。雷電同時降臨,閃電的光明和雷聲的震動互相助勢,有豐大之象。在豐大之時,唯有執守中道才足以保持豐大。豐卦六爻以“明”和“動”互相資助的關系討論進退得失。
離體在下,代表“明”;震體在上,象征“動”。下卦三爻以是否得到上卦三爻的幫助,來決定運動或靜止;上卦三爻以是否得到下卦三爻的幫助,決定“動”是光明還是黑暗。在豐盛之時,憂患常在于昏暗不明。這是因為人們往往在安樂中忘記危難的艱辛,在治世中忘記亂世的教訓,所以爻辭即以光明與黑暗作為吉兇判斷的準則。
豐卦借日蝕現象,論述如何執守中道、常保豐大。在爻位關系上,不取較近的相比關系,只以較遠的相應關系為討論依據;并且以剛爻對應剛爻、柔爻對應柔爻,為勢力均等的表征,為能平衡得中。
豐。亨。王假之。勿憂。宜日中。
“假”是至的意思。“宜日中”是指太陽不宜越過中天。豐為盛大,其中含有亨通的道理。因為盛大一定亨通無阻。天下只有君王能達到豐大至極的境界,所以說“王假之”。然而,豐過于盛大則衰微,好比太陽一過越中天,則高度隨即逐漸下降,光勢逐漸消退。所以豐大之中也隱含著憂患。但只是憂患并無濟于事,唯有持守中道才能長保豐大,所以說“勿憂。宜日中”。
例解 帝王君臨天下固然豐盛至極,但往往不是耽于逸樂而不知憂,便是憂過于常而不得中,以致不能永保豐盛。以秦朝的興亡為例:秦始皇(前259—前210)以短短十年并滅六國,結束了春秋、戰國五百年的亂局,一統天下,可謂豐盛至極。秦始皇雖亟欲萬世一系,秦祚永遠綿延,結果卻適得其反。他修長城,建馳道,收天下兵器,鑄十二金人,無一不是為了鞏固政權,卻不知體恤民生疾苦,違反了“勿憂,宜日中”的道理。終于陳勝、吳廣揭竿而起,推翻了秦的統治,秦朝國祚不過十馀年而已!這足以告誡世人,單是憂慮并無濟于事,只有執守中道,無過與不及,才能長保豐盛。
初九 遇其配主。雖旬無咎。往有尚。
“配”是匹配的意思。“配主”指九四。“旬”為均,意指初九與九四均為剛爻。初九位在離體下方,離為明,上與震體主爻,即九四相應,震為動。當豐大之時,初九的明與九四的動雖然同屬剛爻,卻能彼此追求,互相資助,以成就各自的功用。因為缺乏初九的明,九四的動將不知去向。沒有九四的動,初九的明也無法彰顯功用。只有二者同心協力,才能相得益彰,明動相資。初九的明向上前進,與九四的動長相伴隨,則能達到豐大的境地,值得嘉許與效法,所以說“往有尚”。
例解“明”與“動”的關系,可用“道”與“人”的關系加以比擬。道是人生的明燈,而人生是持續運動的過程。沒有道的指引,則人生茫茫不知所措。沒有人的實踐,道縱然無所不在,也將晦暗不顯。所謂“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正是說明“道”需要“人”的實踐,才能具體而活潑地彰顯出來。“人”若能依循“道”的指引,發揚“道”的精神,必能成就豐大的德行,受到世人的贊譽,即爻辭所說的“往有尚”。
六二 豐其蔀。日中見斗。往得疑疾。有孚發若。吉。
“蔀”(bù)是障蔽。“豐其蔀”,指張大障蔽以遮蓋光明。“斗”指北斗星。“發”是啟發。“若”是語助詞。六二以柔爻居陰位,是離體的主爻,最為光明,猶如位居中天的太陽。六五比喻昏君,是極大的障蔽,遮蓋六二的離明,因此雖然日居中天,天色卻昏暗到能望見北斗星的地步,這就是“豐其蔀,日中見斗”。六二處豐大之時,應該善用柔中的美德,不宜躁動上往。六二本居下卦中位,輕舉妄動則過越中道而不能保持豐大,反易遭到六五昏君的猜疑忌恨,所謂“往得疑疾”。六二只有以謙虛的態度積其至誠,來感動啟發庸君,才能得吉,所以說“有孚發若,吉”。
例解 清初,吳三桂(1612—1678)因為對滿族入主中原有功,被冊封為平西王,鎮守云南。在清廷,“平西王”一職是漢人能得的最高官職,可謂十分豐厚。清王朝處處壓抑漢人在政治上的地位,對漢人而言有如“豐其蔀,日中見斗”。吳三桂身為漢人而手握重兵,本易招致清廷的猜忌;又不能善用柔中之德,反而逾越臣職,圖謀造反。吳三桂不但失去了原有豐大的權勢富貴,更引來殺身之禍,這正是不懂得守中保豐的緣故。
九三 豐其沛。日中見沬。折其右肱。無咎。
“沛”,一作“旆”,為幡幔,其障蔽光明的程度更甚于“蔀”。“沬”是北斗七星斗杓后的小星。“日中見沬”,指日正當中而看見沬星,是日全蝕的現象。“肱”是手臂上由肘至腕的部位。“右肱”在一般人日常生活中經常使用。“折其右肱”用來比喻賢智之才不能有所作為,有如斷了右臂。九三剛爻位居離體的上方,而與其相應的上六逾越震體的中位,是過中之陰,又處于陰位,陰暗至極。所以九三的“明”與上六的“動”無法互相資助。上六是過中之陰,遮蓋光明的程度比六五更加厲害,以致更加昏暗,有“豐沛見沬”之象。
九三以剛爻居離體,具有剛明之才,但并無可以依托的長上,不能施展作為,就像人折斷了右手臂一樣。九三以剛爻居陽位,當位得正,能夠以剛正的態度侍奉長上,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實在無可歸咎。
例解 戰國時代的大詩人屈原(約前340—前278),一生郁郁不得志,先后侍奉楚懷王、楚頃襄王,均得不到君王的重用。楚王的昏庸蒙蔽了他的賢明和才能,屈原雖然“折其右肱”,仍不改其剛正之志,忠心事主,最后以死明志,贏得后世永遠的景仰。
九四 豐其蔀。日中見斗。遇其夷主。吉。
“夷”是均等。“夷主”指初九。卦辭提到“宜日中”,六二居下卦中位,而九三、九四兩爻居全卦的中位,所以二、三、四爻的爻辭均提到“日中”。九四以剛爻居陰位,既不當位,又不在中位。九四近君大臣遇六五昏暗庸君,無法達到豐大的境地,所以有“豐蔀見斗”之象。但是,九四是震體的主爻,下與初九相應。處在豐大之時,初九的“明”和九四的“動”互相資助,上下同心同德,所以說“遇其夷主”。九四身為近君大臣,能獲得在下同德賢者的輔助,理當得吉。
例解 唐朝名臣郭子儀前后輔佐中唐四位皇帝,對于穩固安史之亂后的唐室,居功厥偉。中唐的君王多半平庸,地方藩鎮割據,宮廷宦官弄權。郭子儀能在“豐蔀見斗”的局面下穩定唐室江山,實因為他的才德出眾,贏得朝野一致的尊敬。如在平定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李光弼本來不服郭子儀,處處與郭子儀作對。但郭子儀始終以誠相待,不計較兩人之間的嫌隙,終于感動李光弼,兩者并肩作戰,傳為史上佳話。郭子儀身處亂世,“遇其夷主”,得到如李光弼等同德者的幫助,雖然中唐君主多半平庸,卻終能成就一番事業而得“吉”。
六五 來章。有慶譽。吉。
卦辭提到“王假之”,是針對六五君王而言。六五是豐卦主爻,以柔爻居陽位,本來無法成就帝王豐大之業。然而,六五若能主動屈己下賢,延攬賢明的六二,獲致他章美的才干并加以善用,則明動互相資助,理當享有福慶,得到美譽而稱吉。
例解 南北朝時代,鮮卑族的北魏統一北方,結束五胡十六國的紛亂局勢。鮮卑族的游牧傳統,本不足以統治華夏。但北魏孝文帝元宏(467—499)毅然推行漢化,大力拔擢漢人賢士,一時儒業興盛,文治斐然。雖然許多族人不茍同他的理想,以致變亂紛起,北魏命運也因此告終。但其后北齊、北周仍延續孝文帝的漢化政策,為隋唐盛世奠定基礎。北魏孝文帝“來章”的文治理想,及其對民族融合的貢獻,獲得后世的贊揚。
上六 豐其屋。蔀其家。雋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兇。
“闃”(qù)是寂。“覿”是見。上六以柔爻居陰位,處一卦終極之地,則過越中道而無法保持豐大。“豐其屋,蔀其家”,指上六的房屋極為豐大,高高聳立直到天際,在如此巨大的障蔽下,整個家室顯得昏暗無光。上六以陰暗柔弱的材質,處在豐卦的極端,地位高亢卻昏暗不明,自與他人隔絕。“雋其戶,闃其無人,三歲不覿”,指自房門窺視屋內,其中寂靜無人,持續三年之久仍不見有人。上六的才質陰暗柔弱而不知變通,由此可見一斑,理當遭致兇禍。
例解 東漢末年,宦官勢盛,盤踞內廷,其子弟黨羽也因緣入朝為官,爪牙遍布各州郡,遞相攀結,日益繁盛。兩次黨錮之禍,士人清流被宦官摧殘殆盡。宦官“豐其屋,蔀其家”,晦暗至極,高亢自是,終于在袁紹入京后,被誅滅一空。
上一篇:白話《易經·離下艮上》原文釋義
下一篇:白話《易經·艮下乾上》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