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音樂文化·簫
古老的吹奏樂器,原名“洞簫”。產生于羌族地區,后來傳入中原。漢魏六朝時稱“篴”,(即笛)或“羌笛”。最初只有四個孔,西漢京房增至五孔,晉代達到六孔,與現在的簫在形制上已極為近似。簫為竹質,長度在70—78厘米之間,上端邊沿開有吹氣口,按音孔是正面五個,背面一個。背面下端另有兩個調音孔。簫的按音孔依七聲音階排列,每個音孔超吹時都可吹出泛音。簫的音色圓潤,柔和,深遠。常用于獨奏和重奏。
中華傳統文化·音樂文化·簫
古老的吹奏樂器,原名“洞簫”。產生于羌族地區,后來傳入中原。漢魏六朝時稱“篴”,(即笛)或“羌笛”。最初只有四個孔,西漢京房增至五孔,晉代達到六孔,與現在的簫在形制上已極為近似。簫為竹質,長度在70—78厘米之間,上端邊沿開有吹氣口,按音孔是正面五個,背面一個。背面下端另有兩個調音孔。簫的按音孔依七聲音階排列,每個音孔超吹時都可吹出泛音。簫的音色圓潤,柔和,深遠。常用于獨奏和重奏。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音樂文化·管律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篆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