遯第三十三
艮下乾上
遯為退避遯藏的意思。遯卦由艮、乾兩卦組成。
從卦象來看,艮為山,乾為天;山的形勢高聳,天則高不可攀。下艮上乾,為天下有山,表示山勢高聳,進逼于天。但是,天既然高遠,山即使再高,總是和天有一段距離,有如天自覺山的進逼而退避,所以有遯之象。
從爻象來看,兩個陰爻進長,四個陽爻退避,象征小人漸盛,君子遯退。至于解釋卦中各爻的時候,并不把陰爻比作小人,不論陰爻或陽爻皆指退避的君子。遯卦下三爻處艮體,艮為止,所以各爻均主于靜止而非遯退,爻辭分別為“勿往”、“執(zhí)革”和“系遯”;上三爻處乾體,乾為健,所以各爻均主于前行而利于遯退,爻辭分別為“好遯”、“嘉遯”和“肥遯”。
遯。亨。小利貞。
處遯之時,陰柔進長至第二位,因為陽剛退避,所以能亨通。遯卦之所以有獲致亨通的道理,在于陽剛的九五依然居尊位,且下與六二相應,盡管陰柔漸長,仍可有所作為。換句話說,處遯之時,小人漸盛,君子察知此一征兆而退避,對小人不露憎惡的神色,并嚴守正道。君子只求心中的理想得以實現,何必在乎權位的得失?處于陰柔浸長的時候,君子尤其應該與小人和善相處,不過分排擠他們,才不致激使小人集結成勢,這就是君子能遯退而達到亨通的道理。遯卦的柔爻浸長至第二位,雖然不適合大有作為,但尚未發(fā)展為否卦。否卦的柔爻已經浸長到第三位,以致不適宜有所作為。所以,卦辭說“小利貞”,意指處遯之時仍可小有作為。
例解 孔子說:“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亂也。”意思是對于不仁之人,表示憎惡之情,甚至毫不寬容,反而激使他們走向極端。君子固然應嚴守正道,堅持原則,與小人保持距離,但是也必須與小人維持和諧的關系,才能在小人漸盛之時,仍可發(fā)揮自己的影響力。這雖然不足以扭轉世局,但至少能使生靈免于涂炭。這就是遯卦卦辭“亨,小利貞”的道理,也就是《象傳》所說的“君子以遠小人,不惡而嚴”。
初六 遯尾。厲。勿用有攸往。
遯退在后的人,好比尾巴落在后頭,所以說“遯尾”。遯退在前的人,則是洞悉危機的先知。初六為柔爻,做事遲疑不決;又處艮體下方,艮為止;因此初六靜止于原位而無法遯退,以致遠遠落后,容易遭逢危險。初六既然已經落后,地位又卑下,務必不可再有所行動,反而應該晦藏自己的才干,靜待轉機。對于初六來說,靜止不動即是遯退,所以說“勿用有攸往”。
例解 俗語說:“最危險的地方也就是最安全的地方。”這句話正與爻辭“勿用有攸往”的道理相通。在遯退不及以致身陷危險的時候,最佳的遯退策略便是停留原處不動,靜待轉機的來臨。因為一旦輕舉妄動,反而成為敵人攻擊的目標,而招致更大的危險。
六二 執(zhí)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
“執(zhí)”是固結。“黃”為中色。“牛”是柔順的動物。“革”為皮革,用來比喻堅固而難以解脫的東西。“說”通“脫”,即解脫。“執(zhí)之用黃牛之革”是說六二以柔爻居下卦中位,以其中順之德固結九五剛中之君,所以說六二賢臣“執(zhí)之用黃牛之革,莫之勝說”。處遯之時,六二與九五相應,應該善盡為人臣之道,以中順之德輔佐九五君王。六二在道義上不可背離君王而遯退,所以六爻中只有六二爻的爻辭沒有提到“遯”。
例解 唐朝安史之亂剛起時,安祿山的軍隊所向披靡,連唐玄宗也倉皇西奔,其他數不盡的官員更是四處流竄。然而,張巡(708—757)卻“執(zhí)之用黃牛之革”,鎮(zhèn)守睢陽,堅持為人臣的道義而不愿遯退,誓死效忠唐室。睢陽城終究被亂軍所破,但在張巡頑強的抵抗下,唐朝東南半壁的江山乃得以免受亂軍的蹂躪,南北大運河也得以暢行無阻,因此南方物資源源不絕支援在北方的政府軍,最后終于平定叛亂。
九三 系遯。有疾厲。畜臣妾吉。
“臣妾”指小人和女子,處遯之時,貴于掌握時機而迅速遠避。九三以剛爻居陽位,當位得正,上與上九相敵無應,下與初六、六二兩柔爻親比。九三受到初六與六二的牽系,以致無法迅速遠遯,所以說“有疾”。由于無法迅速遠遯,所以身陷危險之中,即“厲”。初六與六二兩柔爻猶如小人、女子。君子既然受到小人、女子的系絆而無法遠遯,唯有一方面不露憎惡神態(tài),另一方面仍嚴守正道,與小人、女子保持距離,才是畜止臣妾的方法而能得吉。如此既不枉屈正道,不放棄原則,又不會受到小人、女子的拖累,正是卦辭所說的“小利貞”。
例解 孔子說:“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yǎng)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這是因為有的小人短視近利,見利忘義;有的女子則因深居家中,足不出戶,以致心胸狹窄,斤斤計較。君子倘若過分昵愛小人與女子,則姑息養(yǎng)奸,有失正道;倘若過于疏遠,又會招來怨恨。只有在“近”和“遠”之間取得一平衡點,既堅守正道,又能與小人、女子和諧相處,才符合爻辭所說的“畜臣妾吉”。
九四 好遯。君子吉。小人否。
“否”指不善。九四以剛爻居陰位,下與初六柔爻相應。“好”意指情之所好。君子剛斷果決,能克制一己的私欲,回復天理的本然,言行舉止皆以是否合于義理為判斷標準。如果依照義理應當遯退,君子必毫不遲疑地離去,因此得吉。小人則往往被私欲所迷惑,不能依義理處世,也不能依義理而遯退,所以為“否”。九四以剛爻居陰位,為不當位,所以爻辭以“小人否”告誡君子,行義應當剛健果決。
例解 明朝開國名臣劉伯溫(1311—1375)在元朝末年時曾考中進士,并擔任縣官,但不久深感政治腐敗、小人橫行,于是罷官而去,回鄉(xiāng)隱居。富貴利達本為人情所好,但劉伯溫能擺脫私欲的誘惑,依義而行,毅然遯退,不但免于宦海紛爭,到后來更得遇朱元璋,輔佐他推翻橫暴的元室,拯救生民于水火之中。這正是爻辭所說的“好遯,君子吉”。
九五 嘉遯。貞吉。
九五以剛爻居陽位,處上卦中位,具有陽剛中正的美德,而與它相應的六二也具有柔順中正的德性,所以說“嘉遯”,意指九五處遯之時可稱嘉美。九五具備陽剛中正的德行,言行舉止皆合于義理。九五雖然和六二相應,但無論是與六二聚合,或遯退而離開六二,都能以中正之道作為決定的依據,并沒有受到私情的牽絆,所以說“貞吉”。
例解 春秋時代,晉文公重耳,早年曾因宮廷斗爭而遯逃,流亡在外十九年。重耳本身賢能,又喜好結交名士,所以在流亡期間,始終伴隨著一群忠心而有智慧的幕僚。重耳為求有朝一日返國,以實現其治國理想,總是虛心接受幕僚的意見;對于不友善的國家多所隱忍,遇到禮遇他的國家則借機建立聲望;對于榮華富貴、兒女私情,每每以國事為重而割舍于旁。在晉國國內情勢轉變后,重耳在國人的期望下登基為晉文公,進而稱霸天下。重耳靠著他的賢能和諸多謀士的相助,得以善處流亡,正是九五爻辭所稱的“嘉遯”。
上九 肥遯。無不利。
“肥”字當作“蜚”字;在古字中,“肥”與“蜚”二者相似,也就是現今“飛”的意思。“肥遯”表示像飛一般快速地遯退。上九以剛爻居卦外之地,即一卦的最終,下與九三剛爻相敵無應,因此免受私情的牽絆,得以超然斷絕一切,毫無疑慮顧忌而遠遯,所以說“肥遯,無不利”。
例解 東漢末年,管寧(158—241)因逃避戰(zhàn)亂而寄居遼東,而后遼東地區(qū)內亂,管寧又早有預知而遷于北海。管寧一生安貧樂道,對于皇帝的征召一概辭卻不受。他能預見亂事而避難,又能斷絕一切而歸隱,正是所謂“肥遯”。因此能在世衰道微的局面下免于危難,保持清高的名節(jié)。
上一篇:白話《易經·離下震上》原文釋義
下一篇:白話《易經·艮下兌上》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