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辱不怨的風度
南先生在講到韓信的歷史時,說:韓信沒有得志以前,不但要受市井無賴的胯下之辱,而且饑餓時,想吃一口飯都不容易,沒有人理他,只有一個不知姓名的洗衣服的老太太,可憐他的遭遇,把自己帶出來的飯包施舍給他,讓他吃了一餐飽飯。后來,韓信功成名遂,當了齊王回到故鄉時,不但沒有報復那個叫他爬在褲襠下的無賴少年,反而鼓勵他,感謝他。同時,他又尋訪那個施舍給他一個飯包的洗衣婦人,但始終沒找到。于是,韓信只好把千兩黃金,投在當年那個洗衣婦洗衣服的那條河里,表達他無限的謝意。這是歷史上有名的韓信以千金投河,感謝漂母一飯之恩的故事。南懷瑾先生說:韓信具有含垢忍辱,受恩必報,受辱不怨的氣度和性格,這也正是他一生事業成功的主要條件。
可見,韓信之所以能成功,不僅是因為有能力,還更在于他的胸懷寬廣,知恩圖報,更有以德報怨的風度。
人生在世,難免遭受來自別人的誤解、委屈,甚至是侮辱陷害,如果你為此耿耿于懷,心生仇恨,還要以牙還牙,給予報復,就算最終能一雪恥辱,而結果也不能真正得到快樂。為什么?因為你活在仇恨中,不能放松自己,當然沒有快樂。所謂“冤冤相報何時了”,人間的情仇,總是在煎熬著世俗人們的心,讓人們本來紛爭煩惱不斷人生更增加幾分痛苦,這又何必呢?
其實,人無完人,沒有絕對的好人,也沒有絕對的壞人。人都要犯錯誤,應該給他一個機會改正。當然有些錯誤是致命,后果嚴重的,造成的遺憾是終生的。即使如此,也不能因此記恨他一輩子,不能原諒他——事實上,人都有自尊上進心,心中都有道德心,都有良知,即使不對他施以懲罰,犯錯的本身,就已經能夠讓他的內心接受無盡的煎熬和痛苦了。作為一種規范的工具,法律不得不存在,但只是一種手段,真正的目的還在于知錯就改,改過自新,能夠產生修養自己,提高覺悟的認識;同時,也需要別人對他的教育和諒解。唯其如此,才顯出這個世界的溫情和力量。
所以,人與人之間如果生些嫌隙,沒必要把他定性,也沒必要生上仇恨,而應該學會寬容,諒解,是原諒對方,也是解救自己——把自己從那種不平衡的心理中解放出來,放松開來,該干什么干什么去,這樣,反而能產生一種力量,而且也會在這種力量中感覺到自己在成熟了,修養提高了,感覺到自己是多么的了不起呢!每一個人,當與他人的關系出現問題時,應該多從自己身上找原因,而不是推卸自己,問責于別人。因為苛求于人,讓自己失望了,所以轉而生恨。這是最不應當的——你有什么資格要求別人一定對得起你呢?有什么資格要求別人一定就對你好呢?縱使是他的不是,也許是他出于無心,一時糊涂;即使出于有意為之,居心不軌,甚至屬于小人行徑,那也沒必要就得理不饒人,抓住不放,并將他定性為壞人,從此絕交,從此老死不相往來。
人與人機緣難得,相逢就是緣,做人應該有善始善終的原則,無論對誰,都不要輕易得罪,不要輕易下結論,而應該友好相待,善解人意。世界說起來很大,但其實又特別小,你敢保證你們沒有下次的相遇和機緣嗎?所以,不如心懷寬廣,包容別人,而且也學會忍耐平心,以德報到怨吧。這不是軟弱無能,而是一種做人的修養,體現出一種高姿態的風度,也是一種生存的智慧。
都不想吃虧,都去爭一時之長短,那么這個世界將永無寧日。所以,重要的是修養和氣量。成就非凡的人,無不是有寬廣胸懷,有容人之量,并能以德報怨,不斷征服他人,最終成就自己的人。
唐朝的婁師德,是世家公子,祖父歷代都做大官,這家人很有為官之道。
有一年,他弟弟要到代州去當太守了,臨行前,他囑咐弟弟說:“我們婁家屢世余蔭,所以難免被人說道。你出去做官,要認清這一點,遇事要能忍耐?!?/p>
弟弟說:“這我懂得,你放心吧。就是有人把口水唾到我的臉上,我也不表現出生氣,而是自己擦掉算了。”
婁師德說:“這樣還不行。”
弟弟又說:“那就讓它在臉上自己干掉?!?/p>
婁師德說:“這才對了。”
說得雖然有些讓人心中不忿,但畢竟說明了做人要懂得忍耐,甚至是忍辱的道理。不要為自己樹敵,對于別人的冒犯和戟,以守為上,以德抑怨,忍別人所不能忍,行別人所不能行之事,這樣才能最終戰勝和自己過不去的人,最終獲得勝利。
明代的張岱說得好:“做事第一要耐煩心腸,一切蹉跌、蹭蹬、歡喜、愛慕景象都忍耐過去,才是經綸好手。若激得動,引得上,到底結果有限?!弊鍪乱偷米?,做人同樣如此,否則難以成事,更難以征服他人,無法安身立命,更何談齊家治國?
忍,看似軟弱,不反擊,但其實,是一種巨大的力量。這種力量首先從內心上對自我的一種克制和戰勝,由此突破了自我,并提高了修養。心理承受力提高了,內心的能量和張力也提升擴大了。所以,忍,成了一個人最重要的修養。有了它,很多事情,很多人,自己就能應付自如,而不會因為忍耐而難受糾結——因為他真正把忍耐當成了一種對自己意志和品質的自覺磨礪,當成了一種必需的修養來做,所以,他不覺得忍辱是恥辱,是窩囊,是軟弱,相反,他會在這里得到對自己的最大突破和提升,提升的不只是心理的承受力,能量,更有為人處事的智慧。有智慧的人,當然力量就更大了。
佛家也把“忍”當作最大的修養功夫。在忍辱中持戒修持,在忍辱中精進不已,超越自己,度化別人。在他們眼里,世人沒有高低貴賤,沒有君子小人,好人壞人之別。蕓蕓眾生,只要不失本性,自性不改,都有佛心,都可得度,都可成佛。
當然,這不是說對于任何進攻都不還擊,而是說,凡事不要沖動,要能忍,不要爭一時之氣,不要與人輕易結怨。但對于原則上的問題,一旦有所冒犯,當然是有必要勇敢地迎接挑戰,及時還擊,要爭取勝利的。
上一篇:南懷瑾人生國學智慧全集
下一篇:南懷瑾《善用恕道征服人心》人生國學智慧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