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聲訓
從語詞的聲音方面推求詞義的來源,以音同或音近的詞為訓,說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訓詁方式。也稱音訓。如《易經》:“乾,健也。”“坤,順也。”都是聲訓。到漢代,聲訓應用較廣。漢末劉熙又作《釋名》一書,專門用聲訓解說詞義。從釋詞與被釋詞在聲音方面的關系來說,聲訓約可分為同音、雙聲、疊韻、音轉相近四種。這四種聲音關系主要從形狀、性質、現象、功用和人所感受等各方面加以推陳,以說明事物命名之所以然,取其因聲求義的辦法來探求語源。
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聲訓
從語詞的聲音方面推求詞義的來源,以音同或音近的詞為訓,說明其命名之所以然的訓詁方式。也稱音訓。如《易經》:“乾,健也。”“坤,順也。”都是聲訓。到漢代,聲訓應用較廣。漢末劉熙又作《釋名》一書,專門用聲訓解說詞義。從釋詞與被釋詞在聲音方面的關系來說,聲訓約可分為同音、雙聲、疊韻、音轉相近四種。這四種聲音關系主要從形狀、性質、現象、功用和人所感受等各方面加以推陳,以說明事物命名之所以然,取其因聲求義的辦法來探求語源。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語言文化·聲符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歷史文化·夏朝興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