兌第五十八
兌下兌上
“兌”即“說”,通“悅”。單卦的兌由居上的一個柔爻與兩個剛爻組成。剛爻居中而柔爻在外,象征誠信積于心中,對外又能以柔和的態度待人接物,自然能使人喜悅。由于這種喜悅發自內心的真誠,不是用甜言蜜語取悅他人的表面功夫,所以卦名為“兌”而不稱“說”,表示為“無言之說”,猶如“咸”卦是“無心之感”,都是強調順于天理,合乎人情的真誠情感的抒發,而不是心存私意或矯揉造作的虛偽表現。
從卦象來看,兌為澤。這是因為水澤能滋潤生物,使萬物欣欣向榮,可以使人喜悅。因為坎為流水,而坎卦的下位是柔爻,若將此柔爻換成剛爻,則為兌,象征把坎水下流的出口堵塞,自然積水成澤。
重卦的兌由兩個單卦的兌相疊而成。從卦象來看,兌為澤;兩兌相疊代表兩澤相鄰相連,所以能交相浸潤,互為滋益;好像與朋友相處,互相切磋,彼此提攜,因此能共同成長。
兌卦論述如何善處兌說與善用兌說。兌卦中,剛爻代表剛直守正,喜悅有節而不流于諂媚,所以使“近者悅,遠者來”;柔爻則為邪妄不正,處處逢迎拍馬,取悅他人,或許能博得他人一時的好感,但“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終會為人所唾棄。
兌。亨。利貞。
兌卦的九五與九二以剛爻分居上、下體的中位,象征心中有實德而不虛偽。又上六與六三以柔爻分居上、下體的上位,柔爻在外,象征待人接物柔和而不粗暴。心懷誠信,外行柔和,則能亨通。待人接物固然需要柔和,但是如果不能固守正道,很容易就成為逢迎諂媚以取悅他人的“鄉愿”。因此,處兌之時,必須堅持原則,守正不阿,才能免于邪諂。
例解 為人和善,樂于助人,固然值得稱許,但是如果是非不分、善惡不辨,充其量只不過是個“濫好人”罷了。這種人可能心地善良,卻過于在意他人對自己的評價以致有時昧于正道,流于鄉愿。只有秉持孔子所說的“其鄉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惡之”,無論喜悅或厭惡皆出于天理的本然與內心的真誠,才能真正贏得他人的尊敬。
初九 和兌。吉。
初九以剛爻居陽位,當位得正;且與六三、上六兩柔爻沒有相應或相比關系,因此能剛直守正,而沒有諂媚的嫌疑。初九又處兌卦初位,能以謙遜的態度待人處事。為人謙和又能固守正道而不流于諂媚,正是和而不流的君子,理當得吉。
例解 孔子說:“君子易事而難悅也。悅之不以道,不悅也。”這是說君子為人隨和,容易相處;且君子堅守正道,因此不受小人逢迎諂媚所影響。“和而不流”正是孔子心中的君子典型。
九二 孚兌。吉。悔亡。
九二以剛爻居陰位為不當位;且上承六三,與陰柔小人親近,理當有悔。然而,九二以剛爻居下卦中位,具剛中之德,積誠信于心中,雖與小人相處和諧,仍能堅守正道,不為所動,正如孔子所說“君子和而不流”,所以得“吉”而“悔亡”。
例解 春秋時代的魯國大夫柳下惠(展獲)曾說:“爾為爾,我為我,雖袒裼裸裎于我側,爾焉能浼我哉?”柳下惠能悠然自得地與粗俗的世人和樂相處,又能堅持自己的原則而不失正道,孟子因此稱許他為“圣之和者”。
六三 來兌。兇。
六三以柔爻居陽位,既不當位,又不得中。柔爻象征缺乏實德,失正不中則不能安守本分,一心取悅他人。六三處于上下兩兌體的交界,一兌將盡,一兌復來,心中缺乏誠意,只是不斷耍弄取悅他人的表面功夫,所以說“來兌”。六三既無才德,又左右逢迎,專門以博取他人歡心來謀取私利,終將原形畢露而受眾人鄙視,是以為“兇”。
例解《伊索寓言》中,獸類與鳥類大戰時,蝙蝠見獸類占上風,便說自己屬于獸類,愿意與群獸并肩作戰。等到鳥類掌握優勢時,又見風轉舵,投靠鳥類。最后,兩邊都不愿接受蝙蝠,它只好躲進山洞。過著晝伏夜出的孤獨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這種“墻頭草,兩邊倒”的人,也同樣不受人歡迎。正如一句外國俗諺所說:“想討好所有人的人,終將無法討好任何人。”
九四 商兌未寧。介疾有喜。
“商”是商度權衡。“寧”是安寧。“介”是隔絕。“疾”是疾病,比喻九四親比陰邪小人為有害。“喜”是指疾病已去除。在《周易》經文之中,“疾”字多與“喜”字相對應而出現,如無妄卦九五爻辭為“無妄之疾,勿藥有喜”,損卦六四爻辭為“損其疾,使遄有喜,無咎”,都是指去除弊病值得高興。
兌卦九四上承既中且正的九五,下與柔邪的六三成比。又九四以剛爻居陰位,剛爻能守正道,居陰位則意志不堅,于是心中商度權衡,不得安寧。不過因為九四是剛爻,本質陽剛,雖有柔邪小人親比,終能隔絕小人,去除弊害而有喜。
例解 心理學的一個專有名詞“趨避沖突”,是形成壓力的來源之一。譬如小學生想利用放假出外游玩,又怕作業沒做而被老師處罰;愛吃甜食又怕發胖或蛀牙;于是心中猶豫不決,不知該放縱自己滿足欲望,還是該節制欲望以避免懲罰,這就形成一種心理負擔。此時,如果能有足夠的自制力,如同九四“商兌未寧,介疾有喜”一般,就可以避免不良的后果,心理的壓力也自然減輕。
九五 孚于剝。有厲。
“剝”意指剝消陽剛。九五以剛爻居陽位,得上卦中位,是陽剛中正之君。但是九五與上六親比,象征君王親近陰柔小人。上六是上卦兌體的主爻,又處兌卦的終極,極盡諂媚之能事,進而剝消陽剛,剝傷君子,甚至剝喪國家。倘若九五至尊輕信小人讒言,則天下將有大難,因此用“孚于剝,有厲”告誡九五君王當遠離小人,不應信任小人,才能免于危厲。
例解 戰國時代,齊國有個美男子鄒忌,想知道自己與城北徐公到底誰較為美俊,于是問他的妻、妾,以及前來拜訪他的朋友,結果他們都說鄒忌較美。有一天,鄒忌見到徐公,自覺遠不如徐公,于是恍然大悟。鄒忌把這件事告訴齊威王,并指出:妻之所以說他美,是因為偏袒他;妾是因為敬畏他;朋友則是因為有求于他。而身為一國之君,地位更尊貴,因此諂媚求寵的人更多,所受的蒙蔽也更大。齊威王聽了之后,深有所感,于是廣開言路,勵精圖治,使得齊國富強一時。由此可知,愈居高位,愈須以“孚于剝,有厲”為戒,才能免受小人蒙蔽。
上六 引兌。
上六以柔爻居陰位,又處兌卦的終極。陰柔則無實德,處卦終則不知節制,正是極為陰邪不正的小人。由于內無實德,非常容易受外在環境的影響,只要誘因一出現,隨即被吸引而去,所以說“引兌”。
例解 孔子說:“小人易悅而難事。”就是說陰柔小人心中不存正道,行為放蕩不檢,只是追求外在享受,絲毫不考慮是非善惡。這種“引兌”的小人雖然極容易取悅,但是為人處事反復無常,所以很難與他長久相處。
上一篇:白話《易經·兌下乾上》原文釋義
下一篇:白話《易經·兌下坎上》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