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第十
兌下乾上
“履”是實踐履行、執守禮節的意思。履卦是由兌、乾兩卦組成的。
從卦象來看,下卦兌體代表澤,處在最卑下;上卦乾體代表天,處在最尊高。八卦之中,乾最尊高,兌最卑下。上天下澤,比喻上下尊卑,各有一定的分際而不可逾越,就像執守禮節一般,所以是“履”。
從卦德來看,在八個三畫卦中,乾卦最剛健,兌卦最和悅,以和悅的兌卦躡步跟隨在至健的乾卦之后,唯有謹守禮分,如臨深淵,如履薄冰,才能遠離禍患。所以處于履卦之時,以能用柔順之道為貴。
在履卦的六爻之中,凡是居于陰位,如九二、九四、上九,代表能夠用柔而得吉。
履虎尾。不咥人。亨。
“履”是躡步跟隨在后而前進的意思。“咥”就是咬。“虎”是剛猛而會咬人、傷人的猛獸。履卦以象征和悅的兌體躡步跟隨在象征剛健的乾體之后,有如踐履在老虎尾巴之后。老虎是猛獸,但是人以兌悅的態度躡步跟隨在虎尾之后,不但不會被咬傷,反而能獲致亨通。這是用來比喻人如果行事能夠卑柔溫遜,并且謙恭地執守禮節,則無不亨通。即使身處極端危險的境地,也能夠不受傷害,化險為夷。
例解 俗話說:“伴君如伴虎。”唐太宗雖然是一個賢明的國君,但是當大將李靖(571—649)平定突厥后,卻也一時誤信讒言而想要殺掉他。由于李靖深明自保之道,以謙恭自抑的態度消除了唐太宗對他的疑慮與猜忌,因此得以頤養天年,富貴一生。當時,如果李靖一味強出頭,找理由替自己辯護而力爭到底,恐怕只會愈陷愈深,反給那些想害他的人更有借口。因此,唯有奉行履道,才能“履虎尾,不咥人”而得“亨”。
初九 素履往。無咎。
“素”是質樸而無文飾的意思。初九以剛爻居于履卦的初位,陽剛則可以上往,執守禮節。但是,禮的本質在于恭敬謙遜的心,外在的文飾只是輔助而已。換句話說,必須先存有謙恭守禮的純正心意,外在的儀節規范才有意義。《論語》中所謂的“繪事后素”,就是說明外在的禮節有如在勾畫好的素描上著色。初九所提到的“素”,正是這個道理。初九上往乃是實行他心中長久以來的愿望,不會受到內心情緒的影響,也不會被外物干擾,如同《中庸》所說的“君子素其位而行”。有德的君子,能夠堅守他平日所信服的原則,在他的工作崗位上盡心盡力,因此可以沒有過咎。
例解 例如孔子的得意門生顏回,雖然居于陋巷,生活清苦,但是卻能怡然自得。這是因為他能“素其位而行”,堅持自己心中所追求的理想,而不受外在惡劣環境的影響。所以孔子說:“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并稱贊顏回“其心三月不違仁”。后人更尊稱顏回為“復圣”。
九二 履道坦坦。幽人貞吉。
九二居于陰位,能用柔順之道;位在下卦之中,則能實行中道。所以九二能履行于平坦的大道之上。人行走于路上,通常路的中央較平坦,路的兩旁則崎嶇不平。“幽人”一詞和六三爻辭的“武人”相對。“武人”是比喻一個人剛愎自用,任意妄為而肆無忌憚;“幽人”則是比喻一個人幽靜安恬,與世無爭。只有安靜自守的幽人才能固守正道,永遠走在平坦的大道而得吉,所以說“履道坦坦,幽人貞吉”。相反地,即使外在環境十分平順安穩,對于一個心術不正的人來說,還是無法安處其中,這是由于他心浮氣躁,志慮不一的緣故。
例解 張良(前250—前186)是漢初三杰之一。他輔佐漢高祖逐鹿中原時,曾屢出奇計。劉邦能得天下,張良居功厥偉。但是當漢朝立國規模大致奠定之后,張良卻決意歸隱,安靜恬然,以度馀生。這是因為他深明時勢,知道劉邦只可以共患難,不可以共享樂,為消除劉邦的戒心,所以退隱山林,終能避開屠戮功臣的厄運,而得安享天年。
六三 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武人為于大君。
“眇”是目斜不能正視。“跛”是腳偏斜不正而瘸。六三以柔爻居陽位,處于下卦的上方,失正不中;雖然眼能視,卻不能平正以視物;雖然腳能行,卻不能履行于中道,所以說“眇能視,跛能履”。六三以柔爻居陽位,代表才質柔弱卻好用剛強,如果貿然踐履于危險的地域,必定遭致兇禍,如同履于虎尾之后,極易被虎咬傷。但是,如果一個武人想要有所作為來報效君王,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的精神有時也有可取之處,而六三正可以擔當這個任務。
例解 戰國時代,因趙國的大將趙奢年紀老邁不堪重用,他的兒子趙括(?—前260)自告奮勇,領軍和秦將白起戰于長平。但是趙括年輕氣盛,質柔用剛,平日只會紙上談兵,自以為懂得用兵之道。結果長平一戰不但全軍覆沒,趙國四十萬兵眾被坑,趙括自己也戰死沙場。這正是“眇能視,跛能履,履虎尾,咥人兇”的最佳寫照。
九四 履虎尾。愬愬。終吉。
“愬愬”(sù)是恐懼的樣子。九四以剛爻居陰位,處于上卦的下方,不中不正,且跟隨踐履于九五之后,有如“履虎尾”一般。九四以剛爻居陰位,資質剛健而能用柔順之道,處于接近九五君王的危懼之地,而能以戒慎恐懼之心自處,所以說“愬愬”。這是意謂九四雖然處于危險的地方,卻能夠用柔而戒慎恐懼,那么終究可以免于危難而得吉。
例解《史記》的作者司馬遷(約前145—?)早先極力為李陵因戰敗而投降匈奴辯護,導致漢武帝遷怒于他,被處以宮刑。得到這次教訓后,司馬遷在中書令任內時時戒懼謹慎,即使好友任安觸犯死罪向他求救,他也委婉地推辭了,因此得以安穩度過馀生。“愬愬”并不是要人們膽小怕事,而是要衡量時局,謹慎小心,在惡劣的環境中尋得一己安身立命之所,才不會因一時的沖動而壞了大事,甚至招來殺身之禍。
九五 夬履。貞厲。
“夬”就是果決的意思。九五以剛爻居陽位,得上卦中位,處君王至尊之位,具有陽剛中正的美德。他的剛強足以決斷事理,他的明智足以遍察事實,他的威勢又足以專制獨行。九五如果自詡陽剛而自任其智,又挾君王的威勢而自是自雄,就大大地違背了中正之道。所以《易經》告誡九五應該常懷危懼之心,禮賢下士,察納雅言,百姓的意見即使像芻蕘一般卑微,也必有其可取之處。如此,九五才能踐履帝位,而其光明可以遍照天下。
例解 宰相制度本是中國傳統政治的重要支柱。然而,明太祖朱元璋(1328—1398)卻廢除宰相,將天下大權攬于一身。太祖本身固然勤于政事,但其子孫卻無法承擔日理萬機的重任,以致后來明朝權臣亂事,宦官弄權,政治日壞。宰相制度的廢除無疑是明朝政治腐敗的主因。
上九 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旋”是周旋完備的意思。上九處于履卦的終極之地,檢視從前所履行的事跡,考究詳審,辨別其善惡禍福,必其所行皆周旋完備而無所缺憾,至此,履道大功告成,當得至善而大吉。
例解 孔子晚年自述他的生平說:“吾十有五而志于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孔子的智慧隨著年齡與歷練的增長而日趨圓融成熟。直到七十歲的時候,已經能夠隨心所欲地說話做事,而不會逾越應有的規范與禮節。此時,他的內心一片光明,對于任何事的利害得失都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在處理事務的應對進退上,順暢無礙。這是人格修養的最高境界,也就是爻辭所說的“視履考祥,其旋元吉”。
上一篇:白話《易經·乾下震上》原文釋義
下一篇:白話《易經·兌下兌上》原文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