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經濟文化·薄稅斂論
薄稅斂也作薄賦斂,是中國古代一種反對重稅的貢賦思想。起源于春秋時期,經儒家的號召影響最大,并成為秦漢以來反復宣揚而從未實現過的財政征課教條。薄稅斂的主張,主要是基于統治階級的長遠利益來考慮的,因為他們害怕重稅、厚斂會激起納稅人的不滿和反抗,也擔心過重的貢賦會影響納稅人未來的納稅能力。荀況認為輕稅可以裕民,而“裕民則民富,民富則田肥以易,田肥以易則出實百倍”(《荀子·富國》)。孔丘強調“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中庸》)。還有人主張更低的稅率,如齊桓公三會諸侯時號召“田租,百取五”(《管子·幼富》;西漢時實行“三十而稅一”(《漢書·食貨志上》)。此種較輕的田賦稅率一直延續到明清時期。歷史上所說的賦稅過重,主要是指在規定稅率之外巧立名目的附加稅過多,或是一年預征數年之稅。統治階級之所以不愿意簡單地提高田賦稅率,主要是受薄稅斂思想的限制。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地理文化·蓬萊閣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藏醫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