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赫三秦魂·西安之旅·驪山·錦繡驪山故事多
驪山系秦嶺山脈的一個支峰,東西長5公里,南北寬3公里,最高峰海拔1256米。山上松柏滿坡,一片蒼郁,每當夕陽西下,驪山在斜陽里被涂上了一抹紅霞,異常嫵媚動人,稱為“驪山晚照”,被譽為古關中八景之一。驪山蒼翠秀雅,又有源源不竭的溫泉水,周、秦、漢、隋、唐等王朝都在這里建有行宮別館。
驪山有不少別名。古時這里產美玉、黃金,與鄰近藍田山一脈相承,故亦名“藍田山”;它所在的臨潼縣唐代曾名會昌縣、昭應縣,因而又有“會昌山”、“昭應山”之名。
女媧坐騎化驪山
驪山的得名,有幾種說法。一說因商朝時,這里曾是驪戎國所在地,故名“驪山”。驪戎又稱麗戎,驪山也叫“麗山”。另一說與女媧有關。
女媧是上古女神,相傳是她創造了人類。那時地上荒無人煙,空曠大地只有她一個人。女媧感到很寂寞,就用水土和成泥,捏成一個個人的模樣,用嘴吹了一口氣,泥人就變成了活人。這些泥人繁殖后代,越來越多。也有說女媧和伏羲兄妹二人婚配,結為夫妻,繁衍出人類。
后來,共工與顓頊為爭霸權而惡戰,共工氏戰敗,一怒之下,頭撞不周山,撞斷西天角一根天柱,天塌地陷,天空向北傾斜,地面向東南塌陷,洪水泛濫成災。女媧為拯救萬民,在驪山煉就五色石,補好天空,折斷鰲足支撐起四極,治服洪水,將人類從災難中解救出來。
女媧氏被尊為“驪山老母”,相傳她死后就葬在驪山之陽(今藍田縣)。她的名叫“驪”的坐騎便化為驪山。驪山北麓有一條峽谷,《水經注》稱它為女媧氏谷。后人還在驪山西繡嶺第二峰上修建了一座老母殿,供奉女媧氏。以前,每年農歷二月初,當地農民都要用新麥面烙成餅,拋上房頂,紀念女媧補天,并上山朝奉。
烽火戲諸侯
驪山最高峰峰頂有一座烽火臺遺址,相傳為周幽王烽火戲諸侯之處。周幽王有個寵妃褒姒,但褒姒并不喜歡周幽王,從來不露笑容,周幽王想盡辦法也沒用。后來他出了一個賞格:宮內外有誰能叫褒姒笑一次,賞賜千金,“千金一笑”的成語即由此而來。佞臣虢石父給周幽王獻計說:幽王與褒姒同游驪山,在山上燃起烽火,諸侯以為有戰爭,一定會率兵火速趕來。當發現什么事也沒有時,諸侯們的狼狽相一定會使褒姒發笑。周幽王依此而行,果然博得褒姒大笑。虢石父也得到了千金賞賜。不久西戎進犯,鎬京被困,幽王再燃烽火報警時,諸侯因害怕再次受騙,沒有一個率兵前來搭救。周幽王被殺,褒姒也被西戎擄去。周幽王為博得美人一笑而招致亡國之禍。
后來也有人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認為峰上遺址是唐代“望京樓”舊跡,西周國都在西安以西的鎬京,周幽王不可能命人到遠隔七、八十里外的驪山去舉烽火。
秦王追李斯
秦統一全國后升任丞相的李斯,有一次被秦王趕走后,就是在驪山腳下被追回的。
秦王政十年(前237),韓國人鄭國來到秦國,勸說秦王修筑“鄭國渠”。秦國的宗室貴族認為鄭國企圖以此耗費秦國國力,要求秦王把來自各國的客卿一齊趕走,李斯也在被趕之列。李斯認為秦王不該驅逐所有客卿,寫下了有名的《諫逐客書》之后離開咸陽東去。秦王政看了李斯的文章后醒悟過來,急忙派人追趕李斯,一直追到驪山腳下,只見李斯正在山下徘徊。李斯見秦王采納了他的建議,便立即返回咸陽。
唐明皇楊貴妃遺韻
唐玄宗時,為了便于他出游驪山的方便,以驪山西北麓的華清池為中心修建了富麗堂皇、規模宏大的華清宮,宮殿樓閣布滿驪山各風景區。
從驪山山麓上行數十米,有一座逍遙亭,亭東有塊平地,叫東花園。民間相傳楊玉環初進宮時,經常來這里散心。她為掩飾狐臭,就在東花園采香花制成粉擦在腋下。唐玄宗見她天生麗質,身上又散發出花香,更是百般寵愛。后來,楊玉環每天都命宮女去花園采花制粉,驅除狐臭。以后,民間婦女也紛紛仿效,致成習俗。
西繡嶺第三峰即為唐代華清宮朝元閣舊址。朝元閣是祀奉道教始祖太上老君(即老子)的神殿。唐朝皇帝姓李,老子也姓李,因此唐代特別尊奉道教,自稱是老子的后代,到處興造老君廟。唐玄宗在華清宮居住的時候,曾半夜夢見老子降臨于此,所以朝元閣又叫降圣觀,后來又叫老君殿。老君殿內有一尊白玉老君像,唐末華清宮被毀,到宋時只存這尊像立于荒廟之中。道士為保護此像,在外面敷上一層泥,變成了泥塑。修廟時被重新發現,現存陜西省博物館內。玉像刀法簡練,造型生動,相傳出自西域名雕刻家元伽兒之手,也有說是唐代“塑圣”楊惠之的杰作。老君殿旁有一個大石槽,傳為唐玄宗養鹿之用。
老君殿東側,是唐華清宮長生殿的舊址。據說天寶十年(751)七月七日夜晚牛郎織女相會之時,唐玄宗、楊貴妃在這里仰望天河對天盟誓,愿生生世世結為夫妻。白居易《長恨歌》寫道:“七月七日長生殿,夜半無人私語時。在天愿作比翼鳥,在地愿為連理枝。”即指此事。后來清代著名劇作家洪昇即以長生殿為名,寫了一部以李、楊愛情故事為題材的戲曲。長生殿本是祀神的齋寢,到朝元閣朝拜太上老君之前,先要在長生殿齋戒沐浴。至于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此定情之說,不過是民間傳說或詩人想象罷了。
從“正義亭”到“兵諫亭”
驪山半山腰有一塊上有金黃菌銹的巨石,遠望像老虎身上的斑紋,因而叫虎斑石,又因形狀似一只蹲臥的老虎,也叫臥虎石。石上有一座水泥涼亭。這里是西安事變時,蔣介石被捕處。1936年12月12日清晨,張、楊兩將軍派兵包圍華清池,一士兵不小心槍走了火,驚動蔣的衛隊,雙方立即交火。住在華清池五間廳的蔣介石聽到槍聲,在衛兵的幫助下,逃往驪山,躲在臥虎石的石隙中。現在五間廳的玻璃窗上還留有當時槍戰的彈痕。東北軍士兵搜山時,在山洞中發現了蔣介石,將他扣留。1946年,國民黨將領胡宗南在此建了一座紀念亭,取名“正義亭”。五十年代改名為“捉蔣亭”,并在亭子內正面上方石壁上題詞,敘述“西安事變”大略經過。近年改名為“兵諫亭”。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洞庭湖之旅·君山·銀盤青螺美仙樂盈洞庭
下一篇:赫赫三秦魂·漢中之旅·午子山·陜南“小華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