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廟·武則天廟
武則天(公元624年—705年),名,唐并州文水(今山西文水東)人。中國帝王中唯一的女皇帝。14歲入宮,憑膽識和才能,在宮中自才人、昭儀,至皇后、太后,龍袍加身。她改革吏制,開創殿試制度,為寒門庶族的進取創造條件;發展科學,開設武舉,破格用人;任用酷吏,屢興大獄。晚年豪奢專斷,頗多弊政。
武則天廟又名則天圣母廟,位于山西文水縣城北5公里南徐村北面,西傍呂梁山,東靠文峪河,占地26000平方米。中軸線上有山門,雕像,舞臺,正殿;兩翼殿宇有鐘鼓樓,碑廊,配殿,偏殿;雕像兩邊分別是豐碑和升仙太子碑、八角回音亭等。武則天廟是全國唯一的一座女皇主廟宇。
武則天廟始建于唐天寶七年之前,清朝初年改名為“水母廟”,或稱“武則天水母廟”。宣統元年,恢復“武則天皇后廟”名稱。
文水縣南徐村是武則天的故里,唐玄宗七年之時,文水縣已有則天廟,現該廟頂部與神龕基座下還留有部分唐瓦與唐磚。神龕后側的兩根粗大金柱仍是唐代原物。據記載此廟曾維修六次。正殿仍是宋金時代的建筑。
廟內舞臺又稱樂樓,是一座卷棚頂式明清建筑,建于明洪武年間(公元1368年—1398年)。1985年維修。舞臺高10米,樓上演戲,樓下行人。舞臺檐下有一門匾,上寫“則天圣母廟”。此匾是明代文物。舞臺頂部作硬山卷棚頂,面闊三間,進深三間,鐘鼓樓分建兩側,樓下各作偏門。舞臺內保存有清代后期至二十世紀初期戲班演出題壁71條,實屬珍貴的民間文藝活動歷史資料。舞臺南面正對山門有武則天雕像,總高5米,臺高4米,臺基邊長9.9米。
鐘鼓樓位于舞臺兩側,原建于明代,東側為鐘樓,西側為鼓樓。
正殿是廟內建筑的中心,原建于唐代,現存結構為金皇統五年(公元1145年)重建。正殿面闊三間,進深三間,單檐歇山頂,柱頭有卷剎,斗拱作雙昂。其建筑采用移柱造,殿內只有兩根柱子,巧妙地置于神龕后側,使殿內十分寬敞。頂部坡度平緩,出檐較大;窗口較小,取直窗欞,保存了唐代建筑風格;正殿頂部山花不封,既補充了殿內光線的不足,又可通風防腐。正殿梁架建造采用三角形組合與杠桿原理,用以分散頂部對大梁的壓力。正殿內神龕屬宋金時代的構件。武則天彩塑像端坐龕中。
偏殿位于正殿的兩側,原系明清建筑,1993年重建。建筑結構取小三間,單檐硬山頂,直欞窗。
東西兩個配殿,原系明清建筑。兩殿各面闊三間,進深兩間,單檐硬山頂,直欞窗,斗拱作簡練的一斗二升麻葉頭,前坡有飛檐,后坡作風護檐。東配殿內原有送子娘娘塑像,門匾為“一片婆心”。西配殿內原有觀音菩薩塑像,門匾為“慈航普渡”。
上一篇:名人廟·曾子廟
下一篇:祖宗廟·泰伯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