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述圣子思與《中庸》

在孔子的弟子中,曾參是孔子的正宗門人。其后由曾參再往下傳,又回傳到孔子嫡孫子思那里。子思,名孔伋,子思是他的字。
由于孔子一貫重視對后代的培養和教育,所以對于孫子子思也同樣寄予厚望。
有一次,子思問孔子道:“爺爺,您是不是擔心子孫不學無術辱沒家門?”
孔子十分驚訝,問子思:“你是怎么知道的?”
子思回答說:“父親劈了柴而兒子不背就是不孝。我要繼承父業,所以從現在開始就十分努力地學習,絲毫不敢松懈。”

孔子聽后欣慰地說:“你能做到這樣,我不用再擔心了。”
子思在祖父孔子的教育下初步接受了儒家思想。孔子去世后,子思又跟隨孔子弟子曾子學習。從曾子那里,子思繼續學習孔子思想的真傳。
戰國時涌現出一批策士。他們四處奔波,游說諸侯,為之出謀劃策,以追求個人名利。這時學界已經與孔子圣學相去已遠,各種異端邪學已經繁衍起來。
子思恐怕時日愈久遠道統的真正學問會流失,所以他按照堯舜相傳的“道”,加之平日從祖輩、父輩和老師之處所得的見聞,相互參照演繹,作成《中庸》一書。
“中庸”是指以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的態度為人處世,“中”是中和、中正的意思,“庸”是常、用的意思。“中庸”一詞最早出現在《論語》一書中,然而它作為一種思想方法卻有久遠的歷史淵源。
子思認為,喜怒哀樂的情感還沒有發泄出來的時候,心是平靜的,無所偏倚,這就叫做“中”;如果情感發泄了出來能合乎節度,沒有過與不及,這就叫做“和”。
“中”是天下萬事萬物的根本,“和”是天下共行的大道。人如果能把“中”、“和”的道理推而廣之,那么天地之間一切都會各安其所,萬物也都各遂其生了。
子思在儒家學派的發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學,下開孟子心性之論,并由此對宋代理學產生了重要而積極的影響。因此,北宋徽宗年間,子思被追封為“沂水侯”;元文宗在至順年間又被追封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為“述圣”。
子思闡發孔子的中庸之道而著成的《中庸》一書,被收在了《禮記》里。另外,《禮記》中的《表記》、《坊記》、《緇衣》也是子思的作品。

《中庸》我國儒家經典之一,也是我國古代討論教育理論的重要論著。北宋經學家程顥、程頤極力尊崇《中庸》。南宋著名思想家朱熹又作《中庸集注》,并把《中庸》和《大學》、《論語》、《孟子》并列稱為“四書”。
到了宋、元以后,《中庸》成為學校官定的教科書和科舉考試的必讀書,對我國古代教育產生了極大影響。《中庸》是我國古典哲學,曾廣泛而深刻地影響了我國歷史發展。也為世界文化寶庫貢獻了輝煌篇章。

知識點滴
子思得知父親的妻子去世后,就在孔氏之廟痛哭,他的門人對他說:“庶民之母死,何為哭于孔氏之廟乎?”子思恍然大悟,連連承認是自己的過錯。
子思與其他許多著名儒者一樣也向往國家的德治教化,并且努力實現自己的抱負。但他與孔子不同,為了施展抱負,孔子曾仕魯參政,但卻以去魯告終。孔子周游列國,企圖游說諸侯,但處處碰壁,甚至在各國受困。子思則不然,魯穆公請他做國相,子思則一心推行自己的學說,因而婉言謝絕了。
上一篇:儒家至圣孔子與《論語》
下一篇:兵家孫武與《孫子兵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