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學日本
高中畢業,他用自己畫畫存下的錢去了日本,在東京藝術學校學插畫。然而,讓他失望的是,到了學校他才發現,老師教的東西他早都會了,而且,不但會,還靠它掙夠了來這里的學費。
除了打工維持生活之外,他也開始感受日本文化。神保町是他去得最多的地方。那是日本最大的書店街。一百多家新舊書店鱗次櫛比,書攤甚至擺到了人行道上。每次看完書,他就到日本的寺院里待一陣子。他喜歡那些唐代風格的建筑。特殊意境的枯山水、干凈簡單的榻榻米,他對佛教萌生了最初的好感。
日本寺院是家庭式的,僧人可娶妻生子,爺傳父,父傳子,代代相傳,像家族生意一樣。他曾經遇到一個日本老和尚,老和尚獨身,對中國人有好感。老和尚對他說,跟我出家吧,以后我的寺院就是你的。那是他第一次心生出家的念頭,但這念頭很快就打消了。他當時還沒去過老和尚的寺院,只知道在偏遠的鄉下。他想,即便出家也該在自己的土地上,一個中國人留在日本農村當了和尚,聽著只是個漫畫故事。
在日本待了幾年后,他回到了香港。剛回來時,他稀里糊涂地進過一家日本人開的模具廠,在那里當監工,負責監督香港工人把沒倒好的模子重新倒過。那份工作至今想起來他都覺得詫異。他甚至覺得日本老板之所以請他,是因為他會日語,能陪自己喝酒。
燈紅酒綠的生活他也是曾經向往過的。但當他賺到錢,或者說不需要自己花錢便能燈紅酒綠時,他卻發現那種生活其實并不怎么有趣。他發現日本老板沉迷其中只是為了釋放壓力,麻痹自己。而對他來說,他既不知道模子怎樣才算倒得好,也不知道如何協調日本老板和香港同胞之間的關系。他只知道幫香港同胞,日本老板會不高興,幫日本老板,香港同胞會用奇異的眼光看自己。沒過多久,他便結束了這段莫名其妙的工作。后來,他開始在一些報紙雜志上發表推理小說。稿子寫得并不開心,跟編輯們的合作也總是不歡而散。他們對他的評價是“另類而不成熟”。
他對香港似乎也沒什么感情。盡管在這個讓很多人羨慕的繁華都市里出生和長大,但他總覺得自己不屬于這里,從小到大。他了解他自己,太了解了。在過往的追尋中,一切都是混亂的,他跟大多數的人都搞不好關系。
上一篇:《畫蘇曼殊》大地清涼
下一篇:《瘋》大地清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