閑章趣談·吳大澂
《吳大澂》:吳大澂 清道光十五年—光緒二十八年(1835-1902),字清卿,號恒軒,晚號齋,吳縣(今蘇州)人。同治七年以進士入詞林,歷官廣東、湖南巡撫。光緒甲申中日之役,督師無功,獲譴回籍,主講龍門書院。少從陳碩甫學篆書,中年后又參以古籀文,益精工。題跋行楷方正流麗,獨樹一幟。兼長刻印。精鑒別,喜收藏,尤能審釋古文奇字。著有《說文古籀補》、《古字說》、《古玉圖考》、《齋集古錄》等。
《吳大澂》:主要閑章:齋 十六金符齋 龍節虎符之館
齋
顧廷龍《吳齋先生年譜》載:“光緒二年丙子三月,吳大在西安獲一鼎,該鼎銘文中有一字,吳氏釋為‘’并稱其為‘鼎’。同時吳氏還考證出此鼎為宋微子之鼎,其《鼎長歌》云:‘殷王元子周王臣,白馬翩翩來作賓,一鼎流傳廿八字,巋然四十九庚寅。帝辛酗酒商俗靡,玉杯象箸今已矣,湯孫文獻有宋存,刪詩不刪兩徽子。分明帝考與周,許書從客左從各,為客為格詞不文,非陳非杞器誰作。三人成眾儼萋且,五朋錫貝豈穿鑿;當年抱器歸周京,修其禮物共粢盛;王曰欽哉慎乃服,予嘉乃德降之福;乃祖成湯至帝乙,惟天丕顯罔不篤;宗祀毋傷厥考心,遜荒尚賴明煙肅。’”(節錄,轉引自顧廷龍《吳愙齋先生年譜》)不僅考證了銘文,還敘述了鼎的歷史,由此可以想見其獲此鼎后得意之情,以此名齋,也就是很自然的事了。吳大澂由收藏金石進而對其形制、歷史及文字進行專門研究,幾乎達到癡迷的程度,或可以說近于“迂”,這就常會鬧笑話,如清李伯元《南亭筆記》載:“吳性風雅,嗜金石,秦磚漢瓦,臚陳一室,簽押房幾如清秘閣。有時判事,亦書大篆,胥吏不能識,持而詢問,吳指之如數家珍,其迂疏如此。”又“吳潛志金石,以抱殘守缺自命。有以圖書彝鼎求售者,雖重值不惜,甲午之役,疏請統兵赴援高麗,廷寄壯之,請訓出京,以圖書彝鼎自隨。及抵平壤,去敵營三舍舍焉,隨營員弁,紛紛詣吳叩方略。吳猶手玉章一,摩娑把玩,與幕僚談此印出處,謂是細柳將軍亞夫故物。此古文惡亞通用之明證,各弁不敢陳請,屏息傍侍。旋間炮聲,疑是寇至。相率棄官潰走。吳惶遽無所惜,但高呼備馬而已。日軍望見清軍無故自亂,疾趨掩殺,清軍遂大敗。吳隨帶古玩盡為敵人所得,以獻主帥,主帥某笑曰:“不料支那營中,倒開有絕大的古董鋪。”
吳大澂像
十六金符齋
此印為晚清著名篆刻家黃士陵所刻。吳大澂《愙齋藏吉金目》中錄有各種虎、魚、龜符其計1 7種。其中,魚符、龜符9種,虎符8種。因所收錄符節并不全,所以此十六金符的確切所指,尚難以確定。
龍節虎符之館
《吳愙齋尺牘》光緒六年庚辰八月十二日致陳介祺的信中載:今夏八都,晤延熙堂兄,索觀其所得龍節,慨然見贈。曾作歌記其事。錄奉一哂,拓墨二紙附吳鑒賞。節之上端作龍首形,積古齋誤以為龍虎節,又列入漢器中,殊覺不類。侃叔所釋甚精核也。其《龍節歌寄延熙堂員外》詩云:“閶闔門開雙鳳紫,征袍不脫朝天子。詔下喧傳出塞歌,吉林道上揚鞭始。故人餞我長安城,手持龍節贈我行。古銅長尺有二寸,篆書兩面九字精。秋堂拓本侃叔考,積古齋中著名早。舊藏安邑宋芝山,此說聞諸叔未老。王命發粟以振貧,臣名名惠乃惠人。古無字通蔭,賃一所棲流民。周官荒政此遺制,文體分明六國字。高瞿周鉞相輝煌,壯我行囊拜君賜。”(節錄)對其形制、歷史、收藏經過及文字進行了考證,吳大澂對此非常珍視,還將此龍節圖案印在自己的專用箋上。至于虎符所指,亦可從其所用信箋圖推知為“壓戎連率虎符”。該符亦收于《愙齋所藏吉金目》中。
齋
十六金符齋
龍節虎符之館
上一篇:楹聯趣談·吳佩孚
下一篇:閑章趣談·吳昌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