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佛教
與基督教、伊斯蘭教并稱世界三大宗教。佛是梵文音譯“佛陀”的簡稱,意譯為“覺悟者”。相傳是公元前6世紀至5世紀中葉,由古印度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南部)王子喬達摩·悉達多(即釋迦牟尼)所創。基本教義是:把現實人生斷定為“無常”、“無我”、“苦”,“苦”的原因是人“造惡業”的結果,只有消除世俗的一切欲望,通過自己的修行才能成佛,超出生死輪回的范圍,達到最高的“涅槃”境地。隨著古印度社會的發展,佛教發展的歷史可分為四個階段。原始佛教,從公元前6世紀中葉到公元前4世紀中葉,為釋迦牟尼創教和他的弟子傳承其教說時期。部派佛教,公元前4世紀左右,佛教內部由于對教義和教律產生分歧,分裂為許多教團,后稱為十八部或二十部。大乘佛教,公元一、二世紀左右從部派佛教大眾部中產生出來,它把以前的佛教稱為小乘。密教,公元7世紀以后由大乘佛教一部分派別同婆羅門教混合而成。從公元前3世紀開始,佛教向古印度境外不斷傳播,發展為世界性宗教,并在許多國家形成了各具民族特色的教派。按其流傳渠道不同可分為南北兩系。傳入中國大部分地區、日本、越南等國的以大乘佛教為主,稱為北傳佛教,經典為漢文系統。傳入中國西藏、內蒙古等地的為北傳佛教中的藏傳佛教,俗稱喇嘛教,經典為藏文系統。傳入斯里蘭卡、緬甸、泰國和我國傣族地區的以小乘佛教為主、稱為南傳佛教,經典為巴利文系統。19世紀以來,歐美各國亦有佛教流傳。在印度本土,佛教從9世紀起曾一度衰微,13世紀初消亡,19世紀后又逐漸復興。佛教于公元前2年時傳入中國內地,佛教思想逐漸與中國傳統倫理、宗教觀念相結合,形成了具有特色的中國宗派,對中國的哲學、文學、音樂等產生了深刻的影響。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民族文化·伊斯蘭教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儒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