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抗要穴勢
謀略對抗中,某方呈現的一種位勢。在謀略對抗中,力量分布所占據的點,除了有位勢高低不同,還有對全局影響能力大小之別。如同人體的穴位一樣,針刺要穴,可以把患者的生命從死神的手里奪回來,也可以一針制對方于死地,謀略學者把力量占據這樣點位所構成的勢稱為“要穴勢”。這種位勢和線勢、面勢相比,能提高能級,它制約線勢、面勢,是一種有利的布勢。
歷來的謀略家都十分重視這種布勢。孫子認為,“吾所與戰之地不可知,不可知,則敵所備者多;敵所備者多,則吾所與戰者寡矣。故備前則后寡,備后則前寡,備左則右寡,備右則左寡,無所不備,無所不寡。寡者,備人者也;眾者,使人備己者也。”毛澤東在戰略指導上也主張關照全局,運用“點穴法”制敵于死地。為使敵備多,就要我處示形,虛虛實實,使敵對我之意圖捉摸不透。而我以少制敵,就一定要占據關節點,力求以點制面,以點制線。即以“要穴勢”制約線勢、面勢。
一般地說,在謀略對抗中,“要穴”存在于“線”、“面”之中。力量構成的面勢和線勢,多是在爭利的過程中,不知不覺形成的。而要穴勢則是在人的主觀指導下,按照既定意圖構成的。在對抗中,我為了迷惑欺騙對方,使之難以看出我之“要穴”,無備于自己的“要穴”,常需使用示形之法,靈活使用虛實奇正之術。判斷“要穴”,首先是看其所處的空間位置是否有震懾全局、牽動四方的功能價值,以及目標的選擇與確定情況,從雙方對抗格局的整體上去觀察、去發現。這就要求活力對抗中的謀略家站得高,看得遠。要穴勢分為潛勢和顯勢兩種。
上一篇:審時方法
下一篇:尋因慮謀訓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