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敏與皇太極是怎么反目的
阿敏生于1586年,父親被囚時僥幸免死,此后跟一直跟隨者伯父努爾哈赤南征北戰。阿敏作戰勇猛,戰功卓著。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封阿敏為和碩貝勒,參與國政。在四大和碩貝勒中,位居第二,稱二貝勒,僅次于代善。
阿敏戰功卓著,地位非常高,那他為什么會很快便跟新汗皇太極反目成仇呢?
首先是由于阿敏對父親的死一直以來都耿耿于懷。努爾哈赤活著的時候,他畏于伯父的威嚴不敢有所表示,但堂弟皇太極繼承汗位之后他便沒有那么多顧忌了。有一回他對皇太極說:“我跟眾貝勒共議你為汗,你即位之后讓我出居外藩就可以了。”對于這個要求,皇太極非常震驚?;侍珮O及眾貝勒都表示反對,阿敏的謀劃才沒能得逞。阿敏還揚言:“我怕誰?他(指皇太極)能把我怎么樣?”他言語桀驁不遜,且生性鹵莽,口無遮攔,常常在大庭廣眾之下散布怨言,矛頭直指皇太極,其間還多少夾雜著對先汗的不滿。例如:“我何故生而為人?”“還不如山上的一棵樹,或者坡上的一塊石頭”,“即使被人砍伐為柴,甚至被野獸澆上一泡尿,也比現在的處境強”。這不僅僅只是發發牢騷,也是對皇太極的影射,說明阿敏心懷不滿。阿敏還向叔父貝和齊說,自己在夢中被努爾哈赤捶打,但是有黃蛇護身。這顯然是在暗示自己是真命天子,包藏著篡奪汗位的野心。
天聰元年(1627),阿敏奉命征朝鮮,他有意自立門戶,因此當朝鮮國王接受和議條件后,他不急于退兵,而是打算在朝鮮屯居久住,不再歸國。最終遭到包括他的親弟濟爾哈朗在內諸貝勒的一致反對,阿敏無奈,縱兵擄掠三日而回。
天聰三年(1630)三月,阿敏奉命率軍駐守永平。不久,明兵反擊,后金軍隊連戰失利,損失慘重,阿敏驚慌失措,下令屠殺城中漢族降官降民,財產洗掠一空,棄城而逃。
阿敏妄自尊大、專橫跋扈,積怨頗多。他大敗而歸后,受到舉國上下的譴責。于是皇太極乘機利用此事除掉了阿敏。
在皇太極精心羅織的16條罪狀中,第一條大罪是:“(太祖在時)挑嗾其父,欲離兄汗。”其他重罪還有“自視為汗,欺凌在下諸貝勒”“丟棄永平,殘殺降民”“使惡名揚于天下”等等。經議政王大臣會議,阿敏當處斬?;侍珮O下令免死,改為囚禁,10年后死在獄中,終年55歲。他的命運,與其父簡直如出一轍。阿敏被囚,客觀上為皇太極加強汗權掃清了道路。
上一篇:長公主的婚姻悲劇-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陳德神武門行刺-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