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以漸
一、開代文章第一家
明末,社會動蕩不安; 清初,人民需要休養生息。清朝建立之后,經過一段恢復和發展,清廷便決定開科大選。在清代首次科考中,傅以漸一舉奪魁,成為首科狀元,名揚天下,聲震故里。
傅以漸,字于磐,號星巖,東昌府聊城(今屬山東)人。聊城位于運河之畔,明清之際已是人文薈萃之地。據縣志記載,此地民風極其淳樸,士多才俊,文風為諸邑之冠,武風亦極一時之盛。傅氏子孫便是借這個人杰地靈的環境發展起來的,不但出了政界要員,文苑名家,還出了武林高手。
翻閱傅氏族譜,便可知道傅狀元的先世。其遠祖是吉安府永豐(今屬江西)人,其聊城初祖,名回祖,于明憲宗成化年間(1465~ 1487)任冠縣(今屬山東)縣令。冠縣在明代屬東昌府。傅回祖治理冠縣很有政績。據清初人所撰傅氏碑文說,回祖公任冠縣縣令時,頗有善政,百姓不忍其離去,回祖公乃留三子以撫慰之。又據說,回祖公的夫人精勘輿之學,認為卜居聊城,后世必可騰達,因此寓居北方,不再南歸。自此,傅氏在聊城繁衍生息,務農經商,治文習武,榮耀家室,興國安邦,成為當地赫赫有名的家族。
明朝萬歷三十七年(1609)十月十二日,傅以漸出生在聊城這塊寶地上。他聰明過人,勤奮好學,強記博聞,成績斐然。
3歲能誦書,5歲熟讀經史,10歲便寫得一手好文章,曾被選為諸生,受業于莘縣(今屬山東)少司空孫興公,每次考試皆奪魁,鄉人贊不絕口。后在聊城城東南書院讀書,眾生輟學,惟獨傅以漸攻讀不懈。16歲時,隨人去北京,見旅舍墻壁題有鼓勵人礪志上進的話,大加感嘆,矢志進取。時值明末大亂,他閉門苦讀,無意應試,時人莫測其高深。當時他家境貧寒,作文章時苦于缺少紙張,便在墻壁上起草,文章寫成后再將字跡擦去,以備再用; 夜間讀書,有時沒有燈火,便焚香以為照明之具。有一次,土匪圍攻聊城,城垣幾被攻破,他仍朗誦典籍,有如平時。有人問他: “生死已在目前,還讀什么書?”他坦然答道: “死生不過是天命罷了!”正是由于他不畏時亂,不避家貧,苦志力學,博通群書,所以才一舉奪魁,終成大器。
順治二年(1645),清廷首次開科取士。其時,傅以漸35歲,風華正茂,血氣方剛,參加鄉試,得中舉人。第二年二月,他馬不停蹄赴京會試,三月發榜,他榜上有名,成為貢士。四月,參加殿試,得中一甲一名進士,成為清代第一個狀元。此后,故里的傅氏過年寫春聯時,常以“開代文章第一家”為下聯,以示榮耀。
二、仕宦15年
傅以漸得中狀元,深受清廷重視,屢屢封官晉升。當年即授弘文院修纂,次年,充會試同考官。順治五年,充《明史》纂修官。八年閏二月,遷國史院侍講。九年正月,充《太宗文皇帝實錄》纂修官; 六月,遷左庶子。十年正月,遷秘書院侍講學士; 五月,遷少詹事; 閏六月,擢國史院學士; 七月,教習庶吉士。十一年八月,授秘書院大學士。十二年正月,傅以漸奉詔陳述時務,上安民三事,甚合國情君意,順治皇帝又命他作《資政要覽后序》。當年二月,又加封太子太保,自此他便成為康熙的尊師。不久,改任國史院大學士,兼文武殿試讀卷官,并充任總裁,編輯《太祖高皇帝太宗文皇帝圣訓》和《通鑒》全書。后又奉命撰《內則衍義》,復核《賦役全書》。十四年二月,奉諭修《易經通注》。十五年二月,充任會試主考官; 同年,因傅以漸久參機務,加少保,進階光祿大夫,改任武英殿大學士,兼兵部尚書。
傅以漸在宦海生涯中,因品德正,學識博,任職勤謹,理事精慎,深得順治皇帝賞識和器重,與皇帝過往密,交往多,情誼厚,形成較好的君臣關系,有幾件事足以為證。順治十三年八月,傅以漸因職多任重,力不勝負,在監察御史面前申請辭職,順治帝立即“溫旨慰留”,降旨說: “您是輔佐朕的重臣,辦事淳誠樸慎,勤勞精細,現在任重道遠,怎么能同他人一樣引退呢?您應該施展自己的才干,輔佐朕教化人民,治理國家!”順治對傅以漸特別垂青,圣眷隆重,倍于同僚。
次年,諭旨傅以漸和曹東榮編纂《易經通注》,但這不是通常的命令,而是詳細說明編纂緣由,簡要提出希望,說來娓娓動聽,完全沒有以上壓下,盛氣凌人的味道。順治先說《易經》的重要,“義精而用溥”; 又說自三國時的魏國,直到明朝,歷代均很重視,都有研究,一一陳述,不厭其煩; 接著又說,他們的研究和著述,各有長短,我們有必要殫心研究,取長補短,重新注釋,這才自然地交待任務; 最后,簡約而懇切地提出要求和希望。傅以漸不但出色完成編注《易經》任務,而且在當年冬天,僅以3天時間,就獨自審閱處理兩個月所積壓的800余件奏章。
事隔一年,到順治十五年二月,傅以漸和學士李霨主持會試大考。入闈應試,按舊例允許攜帶書籍,如今有關人員卻提出要定禁例,而眾考官要求攜書應試。對此,傅以漸態度明朗,直言敢諫,立即上奏皇帝,要求廢除禁例,準許攜書入試。最后,得到允許。
傅以漸主管大考,積勞成疾,吐血發病,提出“乞賜另遣一員,同李霨任事”。順治允復,恩準回籍養病。1年之后,病仍未好,傅以漸乞求免職。順治寬慰他: “加意調理,稍痊,即來京入直辦事,不必引請處分。”下一年三月,傅以漸再次請求免職,順治仍然勸說,要“加意調攝”,“不必求罷”,并稱贊他多年輔佐理事,清慎素著。直到順治十八年初,順治帝駕崩,康熙即位,傅以漸仍上疏乞罷。這次,經下部議后,才準解任,在家調理,病痊起用。
三、名垂青史
傅以漸長得方臉豐頤,頦下多髯,偉腰大腹,看來是條硬棒棒的大漢,其實,他并不強健,且有咯血的毛病。從他病倒到去世,七八年時間里,多數是在籍養病。他病逝于康熙四年(1665)四月十九日午時,終年57歲。
傅狀元身居相位,但并非行則馬,衣則裘,他有自己的生活情趣和行為規范。他食不重味,衣皆再浣,無異寒素; 臨終遺言,勿請恤請謚——不要撫恤,不要追加封號。他不慣于騎馬,常乘一小黑驢,令二仆牽韁,來往于宮廷之間。世祖(順治)偶見,不禁大笑。事后,順治親筆繪畫軸一幅,儼然傅以漸騎驢小像,并題詩于其上,有句云: “狀元歸去驢如飛”。順治以此賜予,以漸泰然受之。他性情溫和,善與人交,與同僚相處10余年,從無驕矜嫉妒之私。獎掖后進,惟恐不及。他聞百姓疾苦,痛切于身,心思拯濟乃已。閭里有義舉,必贊成之。在家養病期間,主持編修《聊城縣志》,拖著病體為鄉里做些有益事情。家人曾因宅基與鄰居相爭,他得知后,責令家人退后數尺。對方為之感動,也自動讓出數尺。于是,便出現一條“仁義胡同”,傳為千古佳話。
傅以漸嚴于治學,精于考究,四書五經,矻矻入解,天文地理,禮樂兵農,無所不通。眾人尊為“星巖先生”,世人評論說“道德文章實為一時之冠”。他一生著述及奏議甚多,如《狐白解太史名篇》、《中規篇》、《詩經禮記春秋題說》、《貞固齋四書制義》、《貞固齋詩集》等等,但傳到今天的甚少,除《四書易經制義》一書,《明史記事本末序》和《聊城縣志序》兩文,五律和七律兩詩,其余悉毀于火。據說,他還作過一套鼓兒詞,流傳于北方民間,已無從查考。
傅以漸病逝后,悼之者烈烈,慟之者切切,贊之者紛紛。據《東郡傅氏族譜》(道光年間嘉蔭亭藏版本)和《聊城縣志》記載,皇清誥授其3代俱為光祿大夫,大學士高陽李霨親撰碑文,史官宋弼撰《少保大學士傅公傳》,掌京畿道監察御史榆山朱續為《東郡傅氏族譜》寫序,江南河道總督楊以增為重修《東郡傅氏族譜》撰序。朱續
稱他“為國元老”,“功業炳然”。宋弼贊他“不奔兢于勢力,不詭隨于門戶”, “見可而進, 審幾而退, 既清且慎, 不爭不黨”。
這位崛起孤寒,首奪大魁,身居尊位,名播四海的狀元,葬于聊城城南傅家墳祖塋。
上一篇:丁顯
下一篇:傅行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