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學術的開山之祖
顧炎武(1613-1682),初名絳,字忠清,別號亭林,明亡后改名炎武,字寧人,亦自署蔣山傭,后世稱為亭林先生。江蘇昆山人。他一生輾轉,行萬里路,讀萬卷書,創立了一種新的治學方法,成為清初繼往開來的一代宗師,他學識淵博,在經學、史學、音韻、小學、金石考古、方志輿地以及詩文諸學上,都有較深造詣,建樹了承前啟后之功。被稱作是清朝“開國儒師”、“清學開山”始祖,是著名經學家、史地學家、音韻學家。
那是一個動蕩的年代,滿清貴族崛起于東北,叩關南下,明朝統治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當時的江南繼東林之后,再組復社,復社聲氣傳遍天下,年僅十四歲的顧炎武就加入了復社。這是個當時江南最大的政治學術團體。
1645年,清兵南渡長江,大肆屠殺。史可法揚州殉難后,江南半壁戰局每況欲下,但江南民眾依然奮起抵抗,江陰,嘉定,昆山都爆發了激烈的抗清斗爭,陳子龍,夏允彝起兵于松江。顧炎武,歸莊起兵于昆山,一時抗清之勢如燎原烈火,清廷派兵血腥鎮壓。起義失敗以后,顧炎武回到家鄉,他的嗣母在家鄉淪陷后絕食十天殉國,留下遺言:“無為異國臣子,無負世世國恩”。這也成為顧炎武一生的信條,永遠都不會屈服清朝的統治。之后顧炎武舉家移到常熟縣的語濂涇,開始了他的顛沛流離的游歷生涯。
在那國破家亡的歲月里,他曾十下南京拜謁明孝陵,北上山東、河北,特別對河北的形勝之地做了廣泛的實際調查,重點關注了山海關、居庸關、昌平、古北口等地,并多次哭吊位于昌平的明“十三陵”。經過多年的努力,山東、河北的地理形勢,都一一裝到他的胸中了。
晚年,顧炎武在華陰買了土地五十畝,決定就在那里墾荒。他認為華陰形勢很好,退可守,進可攻,大可經營一番。直到晚年,顧炎武朝思暮想的,依然是反清復明的大業。
康熙十七年,清廷開博學鴻詞科,征舉海內名士撰修《明史》,許多江南文士都不得不低下高貴的頭顱,屈膝出去做官,顧炎武的同鄉葉方靄等人也聯合舉薦他出來,顧炎武回信嚴詞拒絕。第二年,清廷讓主持編寫《明史》的大學士熊賜履派了兩個差人來到華陰,請顧炎武到北京做助手,面對清人的誘降顧炎武毫不退縮的選擇不合作,寧可從容赴死。
顧炎武作為一個江南文人竟然留寓北方達二十多年,游歷北方大地,無非是為了乘機而起推翻滿清統治,其民族氣節一直以來激勵很多志士仁人。
康熙二十一年正月初四,顧炎武在山西曲沃韓姓友人家,上馬時不幸失足,日夜嘔吐不止,初九丑刻與世長辭,享年七十歲。
顧炎武是清代學術的開山之祖。他的學問更是開了清朝樸學的先河,強調實用主義,反對理學的“明心見性”,都是旗幟鮮明的。他所倡導的學術話語和學術理念以及他所開創的學術范式和學術方法曾對清代乾嘉學派產生過廣泛的震撼,引起了乾嘉學者的普遍共鳴,這是學術界普遍認同的觀點。他的政治思想,特別是他的民族性,對于后來的晚清的資產階級革命有引導性作用。
上一篇:流放者之地寧古塔-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清代施行閹割手術的地方-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