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中·略陽縣·藥水巖》陜西名勝簡介
在略陽縣城南3.5公里嘉陵江畔文玉山半崖。藥水崖,亦即靈巖寺,又名白鹿洞。
據(jù)《方輿勝覽》記載:“去沔州城七里,有二石洞,洞有泉能療疾。”據(jù)劉異《藥水巖詩》自注所記載:“山上有石乳洞,昔人采石乳入此洞中,約行半日,忽見天色朗徹,奇花異木,非凡所有,為白鹿所觸,驚迷而回。后再游,大石塞其門矣,石今尚存。”據(jù)《通志》記載:“兩洞之間有一泉,西流入嘉陵江,謂之藥水,飲水愈疾。山上五里為石乳洞,容千余人,前有一泉,不竭。”
其巖有二洞,乃羅漢洞與大佛窟,位文玉山之崖。其正殿崖窟,寬敞雄偉,足容百人,洞內(nèi)之毗盧大佛,身高丈六,體披黃袍,合掌靜坐。此佛始塑于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六年(1511年),補(bǔ)塑妝修于清高宗弘歷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并增塑白衣菩薩接引二佛。佛像后有金龜。此洞洞口高約25米,寬50米,進(jìn)深60米,外高寬,內(nèi)低窄,簸箕形。洞之左右和正面俱有房舍,洞前有唐棕3株,雖無雨露所滋,而摩直立,高20多米,冬夏常青,翠色欲滴,號為佛前三炷香,其一摧折,今存二株。
由大佛窟洞口貼崖扶欄,過奈何橋,左行百余步,即達(dá)后洞羅漢洞,此洞較之大佛洞矮而狹,洞頂有巨石欲墜,卻有石柱中擎,險而又夷,洞腹幽深叵測,常有云霧出入,據(jù)說此白云霧為靈巖寺的“倩女”,家住蓬萊,來去住此,故有“洞通仙境”之說。洞內(nèi)塑有羅漢像,神態(tài)逼真,栩栩如生。這里有涅槃佛像,人俗稱睡佛,泰然長眠,雙目似乎合閉,千年寒暑,不聞不問,涅槃如做夢,夢里忘憂,夢里消愁,把觀者或游人,帶進(jìn)神奇的夢境。
據(jù)《一統(tǒng)志》記載,這里的羅漢洞側(cè)有一冷泉,水潔似乳,內(nèi)含多種微量元素,飲之疾愈,稱為藥水,一云神水,此地稱藥水巖之名,即此而得。人們把藥水鑿石成小渠,環(huán)流至前洞大佛窟佛座下涌出,故此靈巖寺亦稱藥水巖。
藥水巖有石碑118通,尤以《析里橋郙閣頌》碑、《儀制令》碑而最著名,《郙閣頌》碑乃蔡邕所書,為東漢靈帝劉宏建寧五年(五月以后為熹平元年,即172年)之摩崖石碑,拓片全國流行;《儀制令》碑,乃古之交通規(guī)則的遺令,頗有參考價值。
唐歐陽詹《靈崖述舊詩》:《藥水巖》古詩句出處:
不到靈崖又二年,重來風(fēng)景尚依然。
層巒回出晴霄外,倦鳥歸飛夕照邊。
坐愛云林泉石好,行尋暖谷野橋連。
同游不覺天將晚,暫借僧房一榻眠。
上一篇:《西安·戶縣·草堂寺》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銅川·藥王廟及石刻》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