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嵩》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周嵩》人物故事小傳
周嵩,字仲智,安東將軍周浚次子,汝南安成(今屬河南)人。司馬睿作晉愍帝(西晉末代皇帝,公元313—316年在位)的丞相時,任周嵩為參軍。司馬睿即晉王位(司馬睿公元316年即晉王位,旋稱帝)后,拜周嵩為奉朝請。因反對匆匆即位,進諫北伐以雪國恥而得罪司馬睿,到地方任新安太守。周嵩臨走前說了些對朝政不滿的話,被人告發,因為當時他哥哥周顗受到重用,才沒有加罪于他。后來司馬睿親近王敦,疏忌王導,周嵩上疏進諫,力陳王導輔國功多,忠心不二,由此激怒了王敦。王敦殺害了周顗之后又裝模作樣地遣使至周嵩處吊喪,探知周嵩對自己心懷仇恨,就很憎惡他。后來王敦誣告周嵩與當時農民起義領袖李脫有聯系,周嵩被逮捕殺害了。周嵩官至御史中丞,精于佛事,是東晉初官僚中崇信佛教的代表人物之一?!稌x書》記載他在刑場上還在朗誦佛經。
〔正 史〕
嵩字仲智,狷直果俠,每以才氣陵物。元帝①作相,引為參軍。及帝為晉王,又拜奉朝請。嵩上疏曰:“臣聞取天下者,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故古之王者,必應天順時,義全而后取,讓成而后得,是以享世長久,重光萬載也。今議者以殿下化流江漢,澤被六州,功濟蒼生,欲推崇尊號。臣謂今梓宮未反,舊京未清,義夫泣血,士女震動;宜深明周公之道,先雪社稷之大恥,盡忠言嘉謀之助,以時濟弘仁之功,崇謙謙之美,推后己之誠;然后揖讓以謝天下,誰敢不應,誰敢不從!”由是忤旨,出為新安太守。
嵩怏怏不悅,臨發,與散騎郎張嶷在侍中戴邈坐,褒貶朝士,又詆毀邈,邈密表之。帝召嵩入,面責之曰:“卿矜豪傲慢,敢輕忽朝廷,由吾不德故耳。”嵩跪謝曰:“昔唐虞至圣,四兇在朝。陛下雖圣明御世,亦安能無碌碌之臣乎!”帝怒,收付廷尉。廷尉華恒以嵩大不敬棄市論,嶷以扇和減罪除名。時顗②方貴重,帝隱忍。久之,補廬陵太守,不之職,更拜御史中丞。
是時帝以王敦勢盛,漸疏忌王導等。嵩上疏曰:
臣聞明君思隆其道,故賢智之士樂在其朝;忠臣將明其節,故量時而后仕。樂在其朝,故無過任之譏;將明其節,故無過寵之謗。是以君臣并隆,功格天地。近代以來,德廢道衰,君懷術以御臣,臣挾利以事君,君臣交利而禍亂相尋,故得失之跡難可詳言。臣請較而明之。
……
今王導、王廙等,方之前賢,猶有所后。至于忠素竭誠,義以輔上,共隆洪基,翼成大業,亦昔之亮也。……
臣兄弟受遇,無彼此之嫌,而臣干犯時諱,觸忤龍鱗者何?誠念社稷之憂,欲報之于陛下也。古之明王,思聞其過,悟逆旅之言,以明成敗之由,故采納愚言,以考虛實,上為宗廟無窮之計,下收億兆元元之命。臣不勝憂憤,竭愚以聞。疏奏,帝感悟,故導等獲全。
王敦既害顗而使人吊嵩,嵩曰:“亡兄天下人,為天下人所殺,復何所吊!”敦甚銜之,懼失人情,故未加害,用為從事中郎。嵩,王應嫂父也,以顗橫遇禍,意恒憤憤,嘗眾中云:“應不宜統兵?!倍孛苁寡死蠲?sup>③誣嵩及周莚潛相署置,遂害之。嵩精于事佛,臨刑猶于市誦經云。
《晉書·周浚傳附嵩傳》卷六一
[注 釋]
①元帝:東晉元帝司馬睿,公元316—322年在位。之前曾任西晉王朝的宰相。永嘉之亂后,北方士族多擁司馬睿南渡,勸進即位。②顗:即周顗(公元269—322年),周浚之子,周嵩之兄,字伯仁,晉汝南安成(今屬河南)人。東晉時官至尚書仆射。王敦叛亂時,他力斥王敦“犯順”,為王導辯護,王敦攻入建康(公元322年3月)后殺害了周顗。③李脫:東晉初以道教組織農民起義的領袖之一。詳見“李脫”條。
[相關史料]
安慧則①,未詳氏族?!笾孤尻柎笫兴拢肿约殨S縑②,寫為《大品經》一部,合為一卷。字如小豆,而分明可識,凡十余本。以一本與汝南周仲智③妻胡母氏供養,胡母過江④,齋經自隨,后為災火所延,倉卒不暇取經,悲泣懊惱,火息后,乃于灰中得之。首軸顏色,一無虧損。于時同見聞者,莫不回邪改信。此經今在京師簡靖寺⑤首尼處。
《高僧傳·神異下》卷一○
[注 釋]
①安慧則:僧名。②縑(jian):細絹。③周仲智:周嵩字仲智。④過江:指北方官僚士族永嘉之亂發生后紛紛渡過長江。⑤簡靖寺:即會稽王司馬道子為比丘尼支妙音所立的簡靜寺。參見“支妙音”條。
上一篇:《司空圖》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司空圖》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周新》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周新》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