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墉不會是“羅鍋兒”
劉墉(1719-1804),字崇如,號石庵,另有青原、香巖、東武、穆庵、溟華、日觀峰道人等字號,清代書畫家、政治家。山東省高密縣逄戈莊人,祖籍江蘇徐州豐縣。乾隆十六年進士,做過吏部尚書,體仁閣大學士。嘉慶九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卒于京。
劉墉就是家喻戶曉的“劉羅鍋兒”,他是清代大臣中“上鏡率”最高的大臣之一。他為官清廉、愛民,深得百姓喜愛,有關他的事跡廣為流傳。這個人物寄托了中國老百姓太多的理想和愿望,他是正義和智慧的化身,甚至人們連他的羅鍋兒也不覺得丑陋,反成為他的標志性特征。事實上,歷史上的劉墉并不完全是熒屏上所展現的那樣,人們眼中的劉墉從形象到事跡有很大一部分都源自劇作家的想像。
首先我們需要初步了解一下清代取士、選官的標準。在封建社會,選官的首要條件便是“身、言、書、判”。身即形體要端正,儀表堂堂,要不官威難立。言即口齒清楚,語言明晰,否則有礙治事。書即字要寫得工整漂亮,方便上級看他的書面報告。判即思維敏捷,審判明斷,不然會誤事害人。
在這四條標準當中,居于首位的便是“身”,可見這點是最重要的。劉墉乃是科甲出身,“身言書判”四方面不合格,怎么能順利過關。所以幾乎可以肯定地說,劉墉不可能是個“羅鍋兒”。
此外還有一個旁證,按照當時制度,舉人應會試三科不中者,還可以應“大挑”一科。這一科是不考文章的,只論相貌,以“同田貫日身甲氣由”八個字為標準,以字形來喻指體形、相貌。“同”指長方臉,“田”指四方臉,“貫”指人的頭大而身體直長,“日”指身體端直而高矮肥瘦適中。上面這四個字是好字,符合的人便有可能中選。“身”指身體不正,“甲”指頭大身子小,“氣”指一肩高聳,“由”指頭小身子大。這四個字是不好的字,沾上一個便要等著落選了。由此可見,清代選官對相貌是非常看重的,因而,劉墉就算不是儀表堂堂,也絕對不至于身體有殘疾。
當然了,劉墉之所以會被稱作“劉羅鍋”,也是有一定原因的。史書記載,嘉慶帝曾稱劉墉為“劉駝子”,說明他確實有些駝背。但是,這個時候的劉墉已經年屆八十了,駝背彎腰在所難免,這邊容易理解了。若據此便判定劉墉年輕的時候便是“羅鍋”,那便不準確了。
上一篇:關于攻打使館基本力量的誤識-清朝-滿族歷史
下一篇:力主“滿語騎射”-清朝-滿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