灼灼閩粵花·桂林之旅·七星巖·奇洞景萬千
普陀山西北側山腰,有著名的七星巖。在廣西的洞府中,它可能是開發最早的洞。隋開皇十年(590),著名高僧曇遷游覽到此,題“棲霞洞”三字,這里遂成為佛教活動的場所。唐元和年間,懷信還刻詩洞口,詩曰:“石古苔痕厚,巖深日影悠。參禪因久坐,老佛總無愁。”唐開元年間,道教也開始進入,在洞里設老君臺,立唐祠老君。明代嚴震直詩曰:“尋真不覺到天臺,洞里桃花樹樹開,試問華君去何處,定騎鸞鶴上蓬萊。”故洞亦稱“仙李(即李老君)洞”。現老君臺仍在。宋代,巖口建碧虛亭,時任廣南西路經略安撫使的范成大作《碧虛銘》刻于巖口石壁上。至明代,道士潘常靜在普陀山另一巖普陀巖建碧虛樓,棲霞洞改稱“碧虛巖”。后更名“七星巖”至今。
七星巖分上、中、下三層,現通常游中層,游程814米。巖洞雄偉深邃,石乳綺麗奇特,古來吸引不少探幽之人。唐代莫休符《棲霞洞》載:“秉燭行五十步,洞穴坦平如球場,可容千百人。如此者八九所,約略相似,皆有清泉淥水,乳液葩漿,怪石嵌空,龍盤虎踞。引燭緣涉,竟日而還,終莫能際。”文章接著寫道,相傳從前有一個愛好山水的人,帶了很多花果干糧,睡著很深的水往洞里走去。回來后,計算所行路程,已經到了漓江的下面,好像還聽到上面用漿劃船的湍湍之聲。明代胡直《游七星巖記》,記述他們數人游七星巖,見“躍濤文中”的石鯉、“駕濤奔角”的石龍、倒垂滴水的石乳等后,感慨道:“變幻詭絕,縱橫萬貌,不啻辟秦宮漢苑。飛閣叢臺,復道井干,璇閨珠箔,駢列錯映,雜遝蔽虧,抑亦啟甲乙之藏,發牛渚之怪,馳長楊之異獸,森縣圃之若木,睹者目眩,神飏,應接失次。……”洞里景觀變幻奇絕,千姿萬態,何止像打開了秦宮、漢苑!其飛閣叢臺,復道高樓,閨房珠簾,并列錯映,眾多混雜,交相遮掩,這正像打開了漢武帝甲乙之帳,披露牛渚山之怪,驅馳長楊宮的異獸,也像昆侖山頂空中花園森嚴布列的神木,使看者眼花繚亂,精神恍惚,應接失次。文中“甲乙之藏”,是說漢武所造的藏寶的甲乙之帳。《漢武故事》載:“雜錯天下珍寶為甲帳,其次為乙帳。甲以居神,乙以自居。”“牛渚”即安徽當涂縣西北長江岸邊的牛渚山,相傳晉代溫嶠曾在此燃犀照妖,故有“牛渚之怪”一語。“長楊”,古宮名,《三輔黃圖》載:“長楊宮,本秦舊宮,漢修飾之以備行幸。”“縣圃”,也作“懸圃”,古代神話中昆侖山之巔的空中花園;“若木”,神話中生于昆侖山極西處日落地方的神樹。通過文章的渲染,七星巖更具魅力。
如此神奇幽邃的七星巖,當然會流傳有不少神奇傳說。相傳,唐朝乾寧年間,有一個叫鄭冠卿的人在臨賀做了三年縣令以后,奉調回京路過桂林,游覽桂林山水。那一天來到七星巖,碰到兩個道士,遂相約一起打火把游巖。鄭冠卿跟著道士不知走了多少路,突然面前出現一個亮堂堂的廳堂,有石桌、石凳,石桌上有棋盤、酒壺。石房內又走出兩個姑娘,一個拿笛子,一個拿箜篌。兩個道士招呼鄭冠卿一起坐下,問他來歷,鄭冠卿如實相告。道士說:“啊,原來是百姓父母官,那你一定知書識禮,滿腹經綸嘍?”鄭冠卿很慚愧地回答:“我是靠父輩的功勞才當上官的,沒讀什么書。”道士很驚奇,正色道:“當官的不熟讀四書五經、諸子百家,怎么能安邦治國,豈不要誤國誤民!”又讓鄭冠卿吹笛子,鄭冠卿怎么也吹不出聲音來。道士說:“你只會吹拍,哪懂吹笛。”便接過笛子吹起來,接著又彈箜篌,鄭冠卿卻什么也聽不見。道士叫鄭冠卿喝酒,只從酒壺里倒出一兩滴酒,鄭冠卿卻怎么也喝不完。臨別,道士告誡他:“治理國家需要有真才實學的人,你好自為之吧!”鄭冠卿出洞遇到兩個樵夫,才知道兩個道士為日華、月華二仙。他回到寄宿的處所,夫人很驚奇地問他:“你為什么一去那么多年,看衣服都已經霉爛了!”鄭冠卿回到京城長安,由于耽誤了時間,官丟了。但他不后悔,專心攻讀,終于成了一個很有學問的人。現七星巖里有棋盤山,相傳即為當年鄭冠卿與日華、月華吹笛喝酒之處。
上一篇:灼灼閩粵花·香港之旅·香港·奇山名寺渡眾生
下一篇:沉沉帝王夢·京郊之旅·妙峰山·妙峰石高低玫瑰色淺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