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 是中國歷史上編修規模最大的叢書。
乾隆三十七年 (1772年),清政府下令搜集天下圖書,次年正式開館,命紀昀為總裁官,集中大批學者進行工作,歷十年之功而纂成。
該書收圖書3457種,79070卷,書的來源以內廷藏書為主,其次是各地采進的私人藏書,再次是從《永樂大典》 輯出的古書。依經、史、子、集四部44類編錄。
編成后繕寫七部,分別藏于北京故宮文淵閣、圓明園文源閣、盛京文溯閣、熱河文津閣、杭州文瀾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另有底本一部藏翰林院。文源閣本毀于英法聯軍進北京,文宗、文匯二閣本毀于太平天國戰爭,文瀾閣本在太平天國時損失過半,翰林院本毀于八國聯軍進北京。文淵、文津、文溯三閣本基本完好。
紀昀在編修過程中,仿漢劉向 《別錄》 之例作《四庫全書總目》200卷,對《四庫全書》 所收書籍淵源版本和內容作了介紹與評論。
《四庫全書》 的編修對保存古代文化典籍起了重要作用,是清朝的一大文化建設成就。但是清統治者借此對全國圖書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禁毀和刪改,被清統治者以 “違礙” “悖謬”而加禁毀的圖書達3000余種,幾乎與《四庫全書》收書數量相當。所以,清統治者編修《四庫全書》又是一次文化專制的肆虐,是另一種形式的文字獄。
上一篇:《統一臺灣》清朝歷史事件
下一篇:《編纂《賦役全書》》清朝歷史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