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談·祝允明
《祝允明》:祝允明(1460—1526),明代著名書法家。字希哲,因右手六指,故自號枝山,又號枝指生,世稱 “祝枝山”、“祝京兆”,長洲(今江蘇蘇州)人。弘治舉人,官廣東興寧知縣,遷應天府通判。后歸去,玩世自放,以書名世。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并稱為 “吳中四才子”。書工小楷、行、草,為明代書法的代表人物。明王世貞 《藝苑卮言》評為: “晚節變化出入,不可端倪,風骨爛漫,天真縱逸。” 明錢允治《少室先生稿》評曰: “天資卓越,臨池之工,指與心應,腕與筆應,故其所學罔不逼真,即草書數行,亦必動符軌則。” 明董其昌 《容臺集》評云: “枝指山人書如綿裹鐵,如印印泥。” 傳世書作有《在山記》、《出師表》、《蘇軾赤壁賦卷》、《牡丹賦》、《七言律詩卷》、《湖上詩卷》、《曹植詩冊》等。
書有家承
祝允明出生之地蘇州,文化氣氛很濃,他從小就受到了浸染。他的學書生涯在前輩指導下開始,其中外祖父徐有貞和岳父李應禎對他影響最大。
徐有貞擅長行、草書,其行、草師法唐朝懷素和宋朝米芾,而有所變化,用筆直率而華美,結構瀟灑多姿,頗具古雅之氣。祝允明2歲時,徐有貞奉詔回家安度晚年,直到12年后去世,祝允明一直和他生活在一起,因此祝允明幼年對于書法的學習便在外祖父的啟蒙下開始。這是一個很高的起點,對他書法風格的形成,產生了奠基性的作用。
徐有貞具有很高聲望,書法頗受地方政府推崇,常常受邀給蘇州府學碑刻立石撰文并書寫,也經常被請去作墓志銘。因此除了外祖父外,祝允明接觸到了不少書家,時時受到熏陶。這都是重要的人生財富。
在這種指導和熏染下,祝允明的才華很快得到了發掘,他5歲時便能作一尺見方的大字,受到外祖父的稱贊。
祝允明像
李應禎的書法也頗有名,他對祝允明書法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李應禎留下了很多尺牘,秀麗俊逸,氣度不凡,行筆自然大方,橫向取勢的撇、捺生動有致,富于韻味,其字大小輕重變化自然。這種富于抒情性的行草書對祝允明產生了重大影響。
在兩位前輩的悉心指導下,年幼的祝允明打下了很好的基礎,為日后發展做了充分的準備,兩人書風的優點也傳給了他,使他終生受益。
兼取眾長
祝允明非常重視學習,其書法博采眾家之長,尤其是晉唐以來的書法大家。在外祖父的教導和影響下,他常常觀摩晉唐人的字帖。其楷書學鐘繇、王羲之、智永、虞世南、褚遂良等,謹嚴端整,筆力穩健; 行書學二王、蘇軾和米芾,兼取章草的古樸; 草書則學張旭、懷素、黃庭堅,結體奇縱,與世間流傳的草書頗有不同,晚年更是筆勢雄強、縱橫秀逸,為當世所重。他為人豪爽,性格開朗,氣象宏大,無所拘束,這種性格表現在“狂草”中,雖偶有失筆,卻舒展縱逸,氣韻生動。
祝允明傳世墨跡很多,楷書的代表作品《唐宋四家文》現藏故宮博物院,是他28歲時所書,用筆肥潤,拙中暗藏秀逸之氣。晚年所作《六體詩賦》卷現藏故宮博物院,是寫給姻戚沈則山的仿唐宋以來六家的六體書法合卷,較為全面地反映了他各體皆備、兼取眾長的深厚功力,是其晚年書法集大成之作。該卷書于嘉靖元年(1522),時年63歲。
《赤壁賦》 (局部) 明 祝允明
上一篇:扇面趣談·祝允明
下一篇:楹聯趣談·章太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