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墨趣談·張旭
《張旭》:張旭,生卒年不詳,唐代著名書法家。字伯高,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官金吾長史,人稱 “張長史”。善書法,精通楷法,草書最為知名。顏真卿曾向他請教筆法,懷素也繼承和發(fā)展了他的草法。張旭以狂草得名,人稱 “草圣”,對后世影響很大。他的狂草,與李白的詩歌,裴旻的舞劍,時稱 “三絕”。韓愈《送高閑上人序》云: “故旭之書,變動猶鬼神,不可端倪,以終其身而名后世。” 傳世作品有楷書《郎官石記》和草書《肚痛帖》等。
悟錐畫沙
張旭的草書豪縱奔放,圓轉流暢,雄壯瑰奇,風格卓特。張旭之所以能取得這么高的藝術成就,和他善于觀察、刻苦用功有著密切的關系。
相傳,張旭曾向舅舅張彥遠請教用筆之法。張彥遠告訴他,書法用筆應該如錐畫沙,具有骨力; 只有用力量寫出來的字才耐看。張旭聽后好像理解了,又沒完全理解; 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體會不出什么是錐畫沙筆法。
后來,張旭去江島游玩,看見沙地平整,禁不住書興頓發(fā),就想在上面寫字。找不著別的書寫工具,他就試著用鐵針在沙地上畫。這時寫出來的字果然不一般: 險勁之狀,躍然目前。張旭一下悟出了舅舅所說的錐畫沙筆法的妙處。這就是筆要正,筆正則鋒藏,筆才能沉著有力; 筆尖在正中,懸分兩邊,令筆心常在點畫中間行走,才能力透紙背,入木三分,寫出骨力和氣勢。從此,張旭專心練習書法之骨力,終以草書名世。
張旭像
寓物于書
現實生活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唯一源泉,書法藝術亦是如此,豐富多彩的大自然為書法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大量素材,書法家只有深入生活,投入大自然的懷抱,仔細觀察和琢磨世間的萬事萬物,才能真正體會出書法之妙,從而創(chuàng)作出有血有肉、千姿百態(tài)的藝術精品。這方面,古代有許多生動感人的故事流傳,張旭則最為突出。
張旭以狂草名世,其草書逸勢奇狀,連綿回繞,妙絕古今。這些成就的取得,和他善于從現實生活汲取豐富的藝術養(yǎng)料有不可分割的關系。如他看到公主和挑夫爭道,悟出了書法結構上的穿插避就; 觀看公孫大娘舞劍器,悟出了書法的神髓。張旭很善于觀察世間的萬物,如山川崖谷,鳥獸蟲魚,日月星辰,風雨水火,雷霆閃電,花草樹木,歌舞戰(zhàn)斗等,只要能令他感奮、使他驚異的,他都將其化入自己的書法創(chuàng)作,寓物于書,變化入神。因于此,張旭的草書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如鬼斧神工,高深莫測。
顛張醉書
張旭平生喜歡飲酒,個性放誕不羈,把酒和書法作為寄托,放浪形骸。他每次寫字前一定要痛飲,酒后醉書,呼叫狂走,有時竟用頭發(fā)蘸墨作書。有文記載: “(張旭) 曾于醉后以頭濡墨而書,既醒,自視以為神,不可復得也。”張旭酒后常常以粉墻作紙,揮毫潑墨,自然如意,絕妙神奇。等酒醒后,連他自己也感到奇怪: 為什么醉酒后能寫出那么好的字,而提筆再寫,卻無論如何也找不著先前的感覺了,真是“醉后信手兩三行,醒后欲書書不得”。張旭酒后作書,發(fā)泄胸中積郁之氣,點畫若顛若狂,故人稱“張顛”。正如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飲中八仙歌》 中對張旭書法的生動描寫: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詩中將張旭與李白、賀知章、李適之等人合稱為 “飲中八仙”。
酒文化與書法文化同屬中華文化之范疇,兩者有著不解之緣。古代書家多善飲,酒后作書,超凡脫俗,或筆飛墨舞,或流動瀟灑,或落紙云煙,或云間電發(fā),或草里蛇驚,或泣鬼驚神。張旭喜飲酒,如癡如醉,“興來書自圣,醉后語猶顛”。張旭酒后所書逸勢奇狀,連綿縈繞,一變前人草法,自創(chuàng)新格。其草書雄強奇?zhèn)ィP勢縱逸,勁健挺拔,枯潤相間,中鋒行覽,連綿回繞,如長江大河,洶涌澎湃,勢不可擋。張旭之所以能在書藝創(chuàng)作上取得如此高的成就,一是功力深厚,技藝高超; 二是酒后超凡,境界一變,似醉非醉,亦醒不醒,在一種潛意識狀態(tài)下揮毫作書,擺脫所有約束,信筆為之,筆到意到,妙不可言。這種成就的取得,酒的功勞是莫大的。
《肚痛帖》 (局部) 唐 張旭
上一篇:信札趣談·張學良
下一篇:印章趣談·張牧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