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直言進諫的王惲
王惲 (公元1227~1304年),字仲謀,號秋澗,元衛州路汲縣 (今河南衛輝) 人。父王天鐸為金戶部主事,負責本署的總務。王惲好學善文,在社會上頗有名氣。他是元好問的弟子。世祖中統元年 (公元1260年) 左丞相姚樞宣撫東平時,辟為詳議官,未幾,召至京師,上書論陳時政,擢為中書省詳定官 (負責編修敕令)。時年26歲。歷任翰林院修撰,兼國史院編修官、中書省左右都事(事務長)。至元五年 (公元1268年),設立御史臺,選為首批監察御史,上書《擊邪》、《納誨》等,提出建議150余條。后歷平陽路總管府判官、翰林待制、河南北道提刑按察副使、山東東西道提刑按察副使、福建閩海道提刑按察使,不避權貴,懲治貪官污吏及不法者。至元二十九年,召至京師,授翰林學士。成宗鐵木耳即位后,進《守成事鑒》。元貞元年 (公元1295年)加通議大夫,知制誥 (掌起草詔令),同修國史,參與《世祖實錄》的纂修。集《圣訓》6卷進呈。大德元年 (公元1297年),進中奉大夫,75歲上章請求退職。卒贈翰林學士承旨,追封太原郡公,謚文定。
王惲經歷了宋、元之際的社會動亂,戰爭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災難。他在任監司后,依據“中外佇望,庶得休息” 的迫切要求,提出了 《便民三十五事》,就如何立法、選官、恤民、息兵力、養人才、節費用、停不急務、侵奪民利不便等事作了具體的闡述,乞請御史臺備呈中書省照詳施行。至元二十八年秋季,燕南一帶,發生水災。他肩負朝廷使命巡視災情,看到民眾辛勤勞動的果實被洪水吞沒,心中十分難過。他在詩中寫道: “谷穗虛稂草色熏,滿地水積漫如囷; 一餐到口還無濟,辛苦田間力稼人。”他回到大都,右丞相史天澤在相府舉行宴會,宴請百官,他也應邀出席。入席后,他見達官滿座,桌上擺滿了名酒佳肴,與他視察災區時所見的情景形成了顯明的對照。他百感交加,遂揮筆賦詩,請免租徭,希望朝廷減免租稅。
王惲居官,剛直不阿,對于社會上的各種惡勢力,嫉惡如仇。他在任監察御史后,針對官場上徇私舞弊的陋習,力挽狂瀾,上書朝廷,建議加強立法,責成各級監察官員秉公執法。當時負責水利的朝官劉晸,利用治水導河之便,貪污官糧40多萬石。王惲得知這一情況后,立即進行彈劾揭發。當他查知劉晸監修太廟從中偷工減料中飽私囊的事實時,也毫不猶豫地上書予以揭露。他說: “晸監修太廟畢工,特轉官賜賞,今才數年,梁柱摧朽,事涉不敬,宜論如法?!眲撘娖湄澪蹟÷?,惶惶不可終日,竟以憂慮而死。馮時升于行鋪人戶私征濫派,多取行錢11兩3錢5分,黃米7石,面100斤。以此作為禮物,通過大興府保舉赴部求官。中書省居然不行查實,委任馮時升為保定縣尉。王惲上書予以揭露,要求御史臺痛加懲處。
至元九年,在任平陽路總管府判官 (府長官的助手) 時,絳州太平縣 (今屬山西) 有一個姓陳的人殺死自己的哥哥,案發后,行賄官府,結果使得300多人受冤被逮捕下獄,長達5年不能結案。世祖得知后,派他前往調查處理。他奉命前往,認真進行訪查審訊,終于弄清了案情的真相,使無辜被關押的300余人得到了釋放。老百姓感動得流著眼淚說: “絳縣久旱,下了一場透雨!” 王惲也頗有感慨,賦詩道: “山神說是宰公身,野老年來話本因; 采玉得仙俱恍惚,至今功利及斯民?!?在燕南河北道任職期間,由于他執法嚴明,在其所轄地區的 “贓吏多所罷黜”。在任福建閩海道提刑按察使時,正值沿海地區處于混亂狀態,官吏缺額很多。他向朝廷上疏要求到沿海填補空缺。經過一段時間的考察,果斷地處置了40多名貪官污吏,罷去了他們的官職,重新任用了一批文武精通,耿直清廉的人赴職,對于獄中的積案一一地進行清理,釋放獄中關押的無辜。并在福建沿海建造營房,讓戍兵居住,改變了以往兵寓民家的陋習,使百姓得以安居樂業。
王惲身為世祖忽必烈、太宗皇太子真金和成宗皇帝鐵木耳三代的諫臣,悉心為元朝謀劃。至元十八年十二月,進《承華事略》一書,書中設目有廣孝、立愛、端本、進學、擇述、謹習、聽政、達聰、撫軍、崇儒、親賢、去邪、納誨、幾諫、從諫、推恩、尚儉、戒逸、知賢、審官20篇,裕宗覽后,深受教益,并令諸皇孫觀覽。至元二十九年,在柳林行宮受到召見,上萬言書給忽必烈。針對元朝當時的實際,就如何調整政策提出了15項建議。諸如議憲章以一政體,定制度以抑奢侈,節浮費以豐財用,重名爵以攬威權,議廉司以勵庶官,議保舉以核名實,設科舉以收人才,試吏員以清政務,恤軍民以固邦本,復常平以廣蓄積,廣屯田以息遠餉,息遠略以振己有,感和氣以消水旱,崇教化以厚風俗,減行院以一調遣。這些都是擺在元朝統治者面前急待解決的問題,受到忽必烈的高度重視。成宗即位,他又進獻《守成事鑒》 13篇。這些著書和上疏,為促進元朝統治集團政策的轉變,提高元朝帝王的理政能力起到一定的積極作用。
王惲一生勤于著述,留下的著作有 《秋澗集》 100卷,前77卷為詩文,后23卷為專著,包括《承華事略》、《守成事鑒》2卷,《中堂紀事》3卷,《烏臺筆補》10卷,《玉堂嘉話》8卷。另有《相鑒》50卷、《汲郡志》15卷。這些著述,集中地反映了他在文學、史學方面的建樹,同時也為后人了解和研究元朝政策的轉變,以及元朝的社會和歷史提供了極為寶貴的資料。
上一篇:政治家和商人范蠡
下一篇:文經武緯的張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