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文化·雪域藝術·建筑
千百年來,藏族人民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創造了多種多樣風格獨特的建筑藝術。這是因為藏族在遼闊的地域環境里,各地自然地理、氣候環境、建筑材料等條件的差異,從而反映出建筑風格的多種化的特征。
就藏族的建筑式樣而言,有寺院建筑、帳房建筑、房屋建筑、石碉建筑、宮堡建筑、宮殿建筑、莊園建筑、園林建筑、城鎮建筑、橋梁建筑,等等。在風格上,藏族的各種建筑具有既實用樸質,又莊嚴神圣;既富麗堂皇,又平實和諧;既幽深古雅,又大方耐用等特點。
藏族的房屋建筑歷史悠久,早在距今約三千年以前,以昌都“卡若”遺址發掘情況看,那時的藏族先民就已建有半地穴式和地上居住房屋等形式的原始房屋建筑。其中,半地穴式房屋又分圓底、平底和石墻房屋等三種類型。在這三種形式中,石墻房屋為礫石墻建筑,分方形和長方形,穴內有八至十個粗大柱洞,石墻外也有一周柱洞。此外,地上居住房屋也分方形和長方形兩種。建筑面積最大的一座雙室屋近七十平方米,室內有若干木柱支撐房頂,房角處還有二至四根一組的木柱。由此觀之,古人已將木料、石料運用于建筑,增強了房屋構造的堅固性和承重能力。后來,這種石、木、土幾種材料的建筑在藏族地區得到普遍采用,房屋建筑不斷發展。但也因各地氣候、材料條件而有不同,創造出風格各異的建筑。如嘉絨藏區(四川阿壩州大小金川一帶)的石碉堡、康藏林區(康定、巴塘、昌都、中甸等藏區)的木架板房、西藏藏北牧區的毛帳、阿里的窯洞、衛藏中心地帶的土筑碉房或石砌房屋等等。
藏族的建筑總起來可劃分為三類,即寺院建筑、民居建筑和宮殿建筑。宮殿建筑以布達拉宮為主要代表,同時,布達拉宮也是藏族建筑的藝術寶庫,布達拉宮已在前專節作過介紹,在此不再贅言。藏族的建筑藝術中,碉堡建筑和寺院建筑最具特色。
(1) 碉堡建筑。約在公元2世紀時,出現了藏族建筑史上的第一座宮堡——位于西藏山南的雍布拉康(意為“母子宮殿”),這是古代的碉堡式的宮殿建筑。它依山而建,為數層方形、平頂碉樓式,用方石或片石砌成,墻壁較厚,向上有明顯收縮,門窗口小,峭立挺拔、外形穩固。居住在內,冬暖夏涼,而且因建式居高臨下,易守難攻,防御性強。
這種碉樓或碉房式的建筑,在西藏的前后藏地區可以看到,也可以在四川省的甘孜州和阿壩州地區看到。其中,西藏偏重于石砌或土筑式碉房建筑,而甘孜、阿壩地區既有木楞子式的碉房建筑(如,甘孜縣、爐霍縣、平武縣、松潘縣及阿壩縣等地建筑),又有古碉堡的群樓建筑(如,大、小金川等縣)。這種古碉堡群樓建筑在藏族建筑藝術中獨領風騷、別具一格,它曾作為一種奇跡引起中外建筑專家、學者、旅游愛好者的廣泛注意。
這種古碉堡主要分布在四川省甘孜、阿壩兩個藏族自治州地區,其中,以阿壩州的大、小金川縣、丹巴縣一帶最為著稱。這里古碉堡建筑之雄偉、奇神、堅固,早已聞名遐邇。據歷史記載:這種碉堡“依山居地,累石為室,高者至十余丈”(《后漢書·西南夷傳》)。這里究竟有多少古碉堡,無以統計,但據丹巴地區民間傳說,凡村寨居民生子必建一碉,以便成人后能娶到妻子。由此可以想象其碉堡之多了。有的村寨古碉林立,每幢藏房都依著一座摩天古碉。它們的建筑極為奇特:“無城柵、近川谷、停山險……累石為而居……高至十余丈,下至五六丈,每級丈余,以木隔之。基方三四步,上方二三步,狀似浮圖。于下級開小門,以內上通。”(《隋書·附國傳》)確實,古碉堡高拔挺立、直插云霄。有八層、十層、十二層乃至數十層不等,高度有十米、二十米、三十米,甚至高達七十米的。它的形狀有四角、六角、八角、十三角、十六角等多種形式。在每層或每隔幾層的東西南北四方墻上各開一方形瞭望孔,有的瞭望孔下還有射擊孔。古碉堡一般建在河與溝的交匯處、大山隘口、要沖高地或平壩中央。這種建筑軍事上十分有用,當戰爭時,它占據著交通和軍事要道,易守難攻,易于射擊。同時,通過燃狼煙、吹號角、鳴槍炮、搖旌旗,傳達命令,發布信息。而作為居室,則可觀察畜群,照看莊稼。
這種“累石為”的碉樓,是當地藏民采用孵石和毛石砌筑而成的。石墻的砌筑須逐層迭砌,交錯搭接,并保持內墻平滑、外墻方整、棱角突出、逐層收分,最后建成上小下大的平頂結構碉堡建筑。這些建筑雖歷經風雨侵蝕和戰爭洗禮,迄今仍然如故。它是藏族智慧的結晶,也是藏族建筑藝術上的一個獨特體系。
(2) 寺院建筑。藏族社會中,藏傳佛教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在歷史上,它曾經影響、支配乃至作為統治的工具左右著藏族社會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等多個方面。因此,藏族的建筑藝術的卓越成就和優秀傳統,在寺院建筑上表現得更為淋漓盡致。
在藏族地區,寺院建筑遍布各地。如在清朝雍正十一年(1733)達賴喇嘛向理藩院報告說,西藏共有格魯派(黃教)寺院3477所,這還不包括其他教派寺院的統計。在這些眾多的寺院建筑中,建于公元7世紀的大昭寺,經歷代不斷擴建,已成為最具代表性、舉世聞名的寺宇建筑群。它是由正門、千佛廊和院、嘛尼轉經廊、佛堂、覺康主殿、釋迦牟尼佛堂、南院、辯經場、供品作坊、灶房、倉庫等二至四層不等層樓組成的建筑群。坐東朝西、群殿金碧輝煌,在四層建筑的覺康主殿之上四座金頂裝飾著富麗堂皇的鎦金寶盤、寶珠、金幡、法輪、臥鹿等飾物,構成巍峨壯觀、氣勢恢宏的大昭寺主體建筑。其他二層或三層的殿堂烘托主殿,使整座建筑群既和諧統一,又富于變化。在建筑藝術上,突出了藏族傳統的建筑技巧,同時,揉和并吸收了我國漢族以及尼泊爾等鄰國民族的建筑風格。
西藏山南的桑耶寺始建于吐蕃王朝,17世紀又重建。它的建造以佛教理論的宇宙模型為藍本,采取對比統一的手法。主殿三層,象征“世界中心”的須彌山,底層為藏式建筑,中層為漢式建筑,上層為印式建筑,故又稱三式殿。南北建有尼瑪殿和達瓦殿,象征日、月;主殿四角有白、青、綠、紅四座舍利塔,象征四大天王;圍繞主殿又建有十二座建筑物——主殿四方各建一座大殿,此四殿兩側又各建二小殿,它們象征須彌山中的四大部洲和八小島。圓形外墻,象征世界外圍之鐵墻,沿圍墻的幾條小道,則又象征法輪常轉。桑耶寺在藏族寺院建筑中堪稱匠心獨運而大放光彩。
在青藏的萬里高原上,寺院建筑以它神秘、莊嚴、高大的佛教氣氛、呼喚著蕓蕓眾生皈依佛法。寺院建筑高于民居建筑,烘托出佛的世界高深莫測。因此,許多寺宇規模宏大,遠遠望去,僧舍連綿起伏,層樓疊閣,金頂高聳。許多寺院依山座落,佛堂殿宇順山勢層層升高,上下銜接,高低相配,態勢莊嚴,居高臨下,渾然一體。這種依山而建的著名寺院有西藏哲蚌寺、色拉寺、甘丹寺、扎什倫布寺、青海湟中縣的塔爾寺、四川德格縣的更慶寺、云南中甸縣的松贊林寺等等。
上一篇:八閩文化·八閩名勝古跡·建筑
下一篇:中州文化·中州的民族信仰與宗教·開封猶太人與挑筋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