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字公瑾,廬江舒(今安徽舒城縣)人。父周異,漢洛陽令。瑜壯有姿貌,與江東豪強孫策同年。策以好結交而聞名,瑜遂前往壽春(策家于此,今壽縣)見之;瑜至,勸策遷居舒,策從之。策至舒,瑜以大宅與之,升堂拜母,遂相友好。
興平二年(公元195年),瑜前往探望叔父周尚(時為丹楊太守)。十二月,孫策將東渡,及至歷陽(今和縣),馳書報瑜;瑜即以兵迎之,并資以糧食,策大喜。遂從攻橫江、當利(均在今和縣東南),皆拔之。繼渡江,下秣陵(今江蘇南京市),占領曲阿(今丹陽縣)。至此,策部眾已達數萬,威震江東,因謂瑜曰:“吾以此眾取吳會(今吳縣)、平山越(少數民族居于山區者)已足。卿還鎮丹楊(今當涂縣)。”瑜至丹楊,而割據者袁術遣堂弟袁胤代周尚為太守;術欲以瑜為將,瑜觀術終無所成,乃求為居巢(今安徽巢縣)長,實欲東歸以從策。
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十二月,瑜棄官渡江從孫策。策親自迎接,授建威中郎將,與兵二千,馬五十,曰:“公瑾英俊異才,與孤有總角(未成年)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楊,發眾及船糧以濟大事,論德酬功,此未足以報者也。”瑜時年二十四,吳人皆呼為“周郎”。
四年(公元199年)十一月,孫策引兵進擊江夏太守黃祖,瑜為中護軍,領江夏太守。及攻皖城(今潛山縣),得喬公二女,皆天姿國色。策自納大喬,瑜納小喬。繼攻尋陽(今湖北黃梅縣),破廬江太守劉勛,討黃祖于夏口,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市)、廬陵(今吉安縣)。策還,瑜留鎮巴丘(今峽江縣)。次年四月,孫策被刺客射死(孫權繼其事),瑜率兵赴喪,留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六年(公元201年),曹操敗袁紹,勢力大張,挾天子以令諸侯。次年九月,操責孫權送子弟為質。權召群臣議,張昭等猶豫不能決;瑜堅決反對,并與權至吳夫人(權母)處,曰:“今將軍承父兄余資,兼六郡之眾,兵精糧多,將士用命,鑄山為銅,煮海為鹽,境內富饒,人不思亂,有何逼迫而欲送質?質一人,不得不與曹氏相首尾,與相首尾,則命召不得不往,如此,便見制于人也。”“不如勿遣,徐觀其變。”此議得到吳夫人完全贊同。
十三年(公元208年)正月,權滅江夏(瑜從征),欲乘勝以取荊州。而曹操亦早欲進取荊州,只因北方尚未統一,無暇南征;及烏桓被滅,北方歸于統一,遂于七月南征,一路勢如破竹,劉備狼狽逃竄。曹操致書孫權以威脅之,曰:“近者奉辭伐罪,旌麾南指,劉琮(荊州牧劉表之子;八月,表死,琮繼之)束手。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于吳。”權以書示群臣,眾皆震懼失色。張昭曰:“曹公,豺虎也,挾天子以征四方,動以朝廷為辭;今日拒之,事更不順。”“愚謂大計不如迎之。”獨魯肅表示反對,并請召還周瑜(時在鄱陽)以問之。瑜至,謂權曰:“將軍以神武雄才,兼仗父兄之烈,割據江東,地方數千里,兵精足用,英雄樂業,當橫行天下。”并列舉曹操不利因素:“馬超、韓遂尚在關西,為操后患。”“操舍鞍馬,仗舟楫”,“驅中國士眾遠涉江湖之間,不習水土,必生疾病。”“今又盛寒,馬無藁草。”“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將軍擒操,宜在今日。瑜請得精兵數萬人,進住夏口,保為將軍破之!”權拔刀斫案曰:“諸將吏敢復有言當迎操者,與此案同!”
是夜,瑜復見權,進一步論述操兵之真實情況:“諸人徒見操書言水步八十萬而各恐懾。”“今以實校之,彼所將中國人不過十五六萬,且已久疲;所得表(劉表)眾亦極七八萬耳,尚懷狐疑。”并表示得精兵五萬,自足制之。”權撫其背曰:“五萬兵難卒合,已選三萬人。”即以周瑜、程普為左右都督,以魯肅為贊軍校尉,聯合劉備抗操。
瑜率軍過樊口(在今湖北鄂城縣西北),備急遣人慰問,并請上岸相見;瑜以軍務在身辭之。備遂乘單舸往見,問曰:“戰卒有幾?”瑜曰:“三萬人。”備曰:“恨少。”瑜曰:“此自足用,豫州(劉備曾為豫州刺史)但觀瑜破之。”
十月,瑜軍與操軍相遇于赤壁(在今蒲圻縣西北)。時操軍已流行疫疾,初一交戰,不利,遂引軍屯江北。瑜部將黃蓋曰:“今寇眾我寡,難與持久。操軍方連船艦,首尾相接,可燒而走也。”瑜從之。蓋先致書操,云欲“降”。繼取戰艦十艘,內裝干草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上樹旗幟;另備快舟,系于其后。十一月十三日夜,時東南風急,蓋以十艘戰艦前行,余船依次前進。操軍吏士皆出營觀望,以待蓋之來降。及船離操營二里許,蓋令同時發火,風猛火烈,船駛如飛,盡燒操船,延及岸上營寨,煙焰張天,操軍一片混亂,燒溺死者不計其數。瑜率精銳繼其后,雷鼓大震,操軍大潰。操引軍從華容(在今監利縣北)小道狼狽逃去。周瑜、劉備水陸并進,追至南郡(治所在今江陵縣),操軍死者大半。操留部將曹仁守江陵,自引軍北還。
赤壁大戰,以曹操失敗而告終。曹操之失敗,關鍵在于驕傲輕敵,以己之短(不習水戰),擊彼之長(周瑜軍善于水戰)。而周瑜正利用操軍此一弱點,先機制敵,采用火攻戰術,終于取得以少勝多之巨大勝利。此一戰,三國鼎立局面基本形成。
赤壁戰后,周瑜率數萬之眾,與曹仁隔江相峙。繼而瑜令部將甘寧守夷陵(在今宜昌市東南),仁即遣兵圍之。寧困急,求救于瑜。瑜遣兵破仁軍,士氣倍增,乃渡江,與仁相拒,約期大戰。瑜跨馬臨陣,流矢中右脅,傷重。及仁得知瑜臥床不起,勒兵挑戰。瑜攻歲余,殺傷甚眾。十四年(公元209年)十二月,仁棄城走。瑜遂領南郡太守,屯據江陵。
赤壁之戰,曹操知周瑜才華出眾,欲收之以為己用,乃密遣九江人蔣干往說之。干以辨才聞名于江、淮間,及至,瑜出迎之,曰:“子冀(蔣干字)良苦,遠涉江湖,為曹氏作說客邪!”繼邀干遍游營中,行視倉庫、軍資;還,為之設宴,謂干曰:“丈夫處世,遇知己之主,外托君臣之義,內結骨肉之恩,言行計從,禍福共之,假使蘇(蘇秦)、張(張儀)更生,能移其意乎!”干但笑,終無所言;還告操,稱瑜雅量高致,非言辭所能間也。
十五年(公元210年)十二月,劉備求督荊州。瑜上書曰:“劉備以梟雄之姿,而有關羽、張飛熊虎之將,必非久屈為人用者。愚謂大計,宜徙備置吳(今江蘇吳縣),盛為筑宮室,多其美女玩好,以娛其耳目;分此二人(關、張)各置一方,使如瑜者得挾與攻戰,大事可定也。分猥割土地以資業之,聚此三人俱在疆埸,恐蛟龍得云雨,終非池中物也!”權因操之威脅未除,不從。后備聞瑜此言,嘆曰:“天下智謀之士,所見略同。”
瑜還江陵,病于道,與書權,曰:“修短命矣,誠不足惜;但恨微志未展,不復奉教命耳。方今曹操在北,疆埸未靜;劉備寄寓,有似養虎;天下之事,未知始終,此朝士旰食之秋,至尊垂慮之日也。”旋死于巴丘(即巴陵,今湖南岳陽市)。時年三十六。權聞而哀慟,曰:“公瑾有王佐之資,今忽短命,孤何奈哉!”自迎喪于蕪湖。
瑜精于音樂,人曲有誤,瑜必知之,知之必顧。時人曰:“曲有誤,周瑜顧。”胸懷開闊,以大局為重。老將程普以年長自居,數陵侮瑜,瑜每折節下之,終不計較。普深受感動,自是深為敬服而親重之,謂人曰:“與周公瑾交,若飲醇醪,不覺自醉。”瑜遠見卓識,才能出眾,有統帥之才。史謂:“建獨斷之明,出眾人之表,實奇才也。”赤壁之戰,瑜之才能得到充分之展示。北宋蘇軾所填寫之《念奴嬌。赤壁懷古》,其中有:“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上一篇:《周瑜》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
下一篇:《哥舒翰》歷史事跡,評價,人物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