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藝演出場所的遺憾
天津、自開埠以來,人口驟增。因其為隨漕運之興盛而發展起來的城埠,人口以“四方雜處”為特點。大部新增人口,多是為漕運服務,或以其為依托的車、船、店、腳、牙(經濟人)行為主。這些人逐漸成了家,或接來家眷,工作和生活逐步穩定,加上糊口的方式也各有不同,各行業都有了自己的運轉規律,人們也就有了忙閑之分。閑下來就要求文化生活,因此,說書唱戲的,打把式賣藝的,賣野藥的,算命擺卦攤的等等,應運而生。從清中葉到民初,天津已成了什樣雜耍(曲藝是其中的說、唱部分)的發祥地。有人稱這時的天津為西河大鼓、評書重鎮。
天津得到這些稱號,因為有幾個特點:一是演員多且名家薈萃;二是觀眾多較固定;三是演出場所多且扎堆成片。這里不說演員和觀眾,單說演出場所。許多西河大鼓,評書老演員籠統地說天津書場茶社共有二百多家。
據初步統計,解放前,天津市區能叫上名的書場、茶社就有一百多家。若加上臨時支架、搭蓋的大棚,說有二百多家還是較準確的。在解放前,有的區地繁盛一些,有的地區冷落一些。如北開這個曾經興旺一時的地區,到解放前夕,由于經濟中心南移,就逐漸冷落下來。而到目前,天津只有中華曲苑掛著演曲藝的牌子,說書場竟再也沒有了。這個“曲藝之鄉”、“西河評書重鎮”連場地都無,豈不成了虛名!
上一篇:日美商戰的升級
下一篇:權威們預言的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