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其昌》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董其昌》人物故事小傳
董其昌(公元1555—1636年)字元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明代著名書畫家。其書初學顏真卿、虞世南,又轉學鐘繇、王羲之,遂形成疏宕秀逸的自家風格。其畫則以山水見長,風格清潤明秀。有《容臺集》、《畫禪室隨筆》、《畫旨》、《畫眼》等。書跡較著的有《邵康節無名公使并程朱贊》、《孝經》、《傳贊》等。
〔正 史〕
董其昌,字元宰,松江華亭人。舉萬歷十七年進士,改庶吉士。禮部侍郎田一俊以教習卒官,其昌請假,走數千里,護其喪歸葬。還授編修。皇長子出閣①,充講官,因事啟沃,皇長子每目屬之。坐失執政意,出為湖廣副使,移疾歸。起故官,督湖廣學政,不徇請囑,為勢家所怨,嗾②生儒數百人鼓噪,毀其公署。其昌即拜疏求去,帝不許,而令所司按治,其昌卒謝事歸。起山東副使、登萊兵備、河南參政,并不赴。
光宗立,問:“舊講官董先生安在?”乃召為太常少卿,掌國子司業事。天啟二年擢本寺卿,兼侍讀學士。時修《神宗實錄》,命往南方采輯先朝章疏及遺事,其昌廣搜博征,錄成三百本。又采留中之疏切于國本、藩封、人才、風俗、河渠、食貨、吏治、邊防者,別為四十卷,仿史贊之例,每篇系以筆斷。書成表進,有詔褒美,宣付史館。明年秋,擢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事,尋轉左侍郎。五年正月拜南京禮部尚書,時政在奄豎,黨禍酷烈。其昌深自引遠,逾年請告歸。崇禎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居三年,屢疏乞休,詔加太子太保致仕。又二年卒,年八十有三。贈太子太傅。福王時,謚文敏。
其昌天才俊逸,少負重名。初,華亭自沈度、沈粲以后,南安知府強弼,詹事陸深,布政莫如忠及子是龍皆以善書稱。其昌后出,超越諸家。始以米芾為宗,后自成一家,名聞外國。其畫集宋、元諸家之長,行以己意,瀟灑生動,非人力所及也。四方金石之刻,得其制作手書,以為二絕。造請無虛日,尺素短札,流布人間,爭購寶之。精于品題,收藏家得片語只字以為重。性和易,通禪理,蕭閑吐納,終日無俗語。人擬之米芾、趙孟頫云。同時以善書名者,臨邑邢侗,順天米萬鐘,晉江張瑞圖,時人謂邢、張、米、董,又曰南董、北米。然三人者,不逮其昌遠甚。
《明史·董其昌傳》卷二八八
〔注 釋〕
①出閣:皇子離開朝廷到自己的封地作藩王。②嗾:唆使。
〔相關史料〕
香光俊骨逸韻,有足多者。然局促如轅下駒,蹇怯如三日新婦,以之代統,僅能如晉元宋高之偏安江左,不失舊物而已。
康有為《廣藝舟雙楫》
大都詩以山川為境,山川亦以詩為境。名山遇賦客,何異士遇知己?一入品題,情貌都盡。后之游者,不待按諸圖經,詢諸樵牧,望而可舉其名矣。嗟嗟!“澄江凈如練”,“齊魯青未了”,寥落片言,遂關千古登臨之口,豈獨勿作常語哉?以其取境真也。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余少學子久山水,中復去而為宋人畫,今間一倣①子久,亦差近之。
日臨樹一二株,石山土坡,隨意皴②染,五十后大成,猶未能作人物舟車屋宇,以為一恨。
董其昌《畫禪室隨筆》
〔注 釋〕
①倣(fang):學習,仿效。②皴(cun):國畫的一種繪法。先鉤成山石樹木輪廓,用側筆蘸水墨染擦,以顯脈絡紋理及凹凸向背。
上一篇:《蕭子顯》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蕭子顯》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虞喜》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虞喜》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