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喜》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虞喜》人物故事小傳
虞喜(公元270—346年),字仲寧,晉會稽余姚(今浙江余姚縣)人。終生隱居不仕,潛心于學(xué)術(shù)研究和著述立說。又精天文歷法,創(chuàng)立了“安天論”,發(fā)現(xiàn)了歲差。
〔正 史〕
虞喜字仲寧,會稽余姚人,光祿潭之族也。父察,吳征虜將軍。喜少立操行,博學(xué)好古。諸葛恢臨郡,屈為功曹。察孝廉,州舉秀才,司徒辟,皆不就。元帝初鎮(zhèn)江左,上疏薦喜。懷帝即位,公車征拜博士,不就。喜邑人賀循為司空,先達(dá)貴顯,每詣喜,信宿忘歸,自云不能測也。
太寧中,與臨海任旭俱以博士征,不就。
復(fù)下詔曰:“夫興化致政,莫尚乎崇道教,明退素也。喪亂以來,儒雅陵夷,每覽《子衿》之詩,未嘗不慨然。臨海任旭、會稽虞喜并潔靜其操,歲寒不移,研精墳典①,居今行古,志操足以勵俗,博學(xué)足以明道,前雖不至,其更以博士征之。”喜辭疾不赴。
咸和末,詔公卿舉賢良方正直言之士,太常華恒舉喜為賢良。會國有軍事,不行。
咸康初,內(nèi)史何充上疏曰:“臣聞二八舉而四門穆②,十亂用而天下安③,微猷克闡④,有自來矣。方今圣德欽明,思恢遐烈,旌輿整駕,俟賢而動,伏見前賢良虞喜天挺貞素⑤,高尚邈世,束修立德,皓首不倦,加以傍綜廣深,博聞強(qiáng)識,鉆堅研微有弗及之勤,處靜味道無風(fēng)塵之志,高枕柴門,怡然自足。宜使蒲輪紆衡⑥,以旌殊操,一則翼贊大化,二則敦勵薄俗。”疏奏,詔曰:“尋陽翟湯、會稽虞喜并守道清貞,不營世務(wù),耽學(xué)高尚,操擬古人。往雖征命而不降屈,豈素絲難染而搜引禮簡乎!政道須賢,宜納諸廊廟,其并以散騎常侍征之”。又不起。
永和初,有司奏稱十月殷祭⑦,京兆府君當(dāng)遷祧室⑧,征西、豫章、潁川三府君初毀主⑨,內(nèi)外博議不能決。時喜在會稽,朝廷遣就喜咨訪焉。其見重如此。
喜專心經(jīng)傳,兼覽讖緯,乃著《安天論》以難渾、蓋,又釋《毛詩略》,注《孝經(jīng)》,為《志林》三十篇。凡所注述數(shù)十萬言,行于世。年七十六卒,無子。弟豫自有傳。
《晉書·虞喜傳》卷九一
[注 釋]
①墳典:三墳五典,常用來泛指古書。②二八舉而四門穆:高辛氏、高陽氏都任用了八個賢良人物,所以致使四方秩序井然。③十亂用而天下安:周武王任用了十個賢人,致使天下太平。④微猷克闡:高明的謀略都能夠得到發(fā)揮。⑤天挺貞素:情操高尚,貞潔樸素。天挺,猶言“天資”,天性。⑥蒲輪紆衡:用蒲草裹上車輪把他接來。蒲輪,以蒲裹輪,取其安穩(wěn),亦即所謂的“安車”。紆衡,猶“紆軫”,回車,枉駕。軫,車的代稱。⑦殷祭:重大的祭禮。⑧遷祧室:遷去神主。⑨主:神主牌位。
上一篇:《董其昌》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董其昌》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虞潭母孫氏》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虞潭母孫氏》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