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臨潼區·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陜西名勝簡介
在西安市臨潼區城東6公里西楊村附近。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包括秦俑一號坑、二號坑、三號坑以及無俑而空的四號坑。
秦兵馬俑一號坑1974年3月由西楊村農民打井時發現。兵馬俑博物館1976年9月破土動工,1979年6月主體工程竣工,建成拱形巨棚,跨度72米,東西長230米,南北寬62米,棚之跨度比俑坑寬10米,巨棚高出地面23米。坑深4—6.5米,坑面積14200多平方米,大棚廳面積則為15140平方米,在通訊、音響、配電、遙控、安全、防濕、采光各方面都是一座較先進的多功能、全封閉的大展廳。坑內有兵馬俑6000余件,武士俑高1.78至1.87米,身穿鎧甲或短袍束帶,挾弓帶箭。其馬和真馬相當,高1.5米,長2米,四匹為一組,拖一戰車,人馬栩栩如生,組成步、車、騎三種兵種,布為長方形軍陣。表現了古代秦軍列陣攻堅、沖鋒陷陣的威武場面和秦始皇當時兵強馬壯、千軍萬馬平六國、驅匈奴、千里馳騁,統一華夏的氣勢。
陶俑、陶馬,原皆繪有顏色,經過火焚和長期地下積壓,顏色絕大部分脫去,殘色尚可辨知有白、黑、綠、淺綠、朱紅、粉紅、紫藍、中黃、桔黃、灰、赭等十多種,俑士身上有尚可辨認的“十”“五”“八”“四”“十四”“廿”“十一”“午”“得”“脾”“威令”“宮疆”等小篆、隸書銘記文字。
陶俑所執之金屬兵器,全為真槍真刀,有劍、矛、弩機、錞、弓、箭、刀、殳,有的光亮如新,經光譜和化學分析,主要為銅錫合金,并有微量鐵、硅、鋅、鋁、鎂、鎳、錳、鉈、釩,鉻、鈮、鑰、鈷等元素,當時的冶煉技術,堪稱世界第一。
此外,還有鼓、鐘等大批文物。
秦俑館于1979年10月1日正式開館,開館前20天,葉劍英委員長親筆題“秦始皇陵兵馬俑博物館”館名匾額。
秦兵馬俑二號坑于1976年5月發現,與一號坑相距20米,坑面積9216平方米,而建筑面積卻有17016平方米,經過試掘和正式挖掘,有木質戰車98輛、陶質土車261件,將軍俑3尊、步兵俑562件,騎兵俑116件,鞍馬116件,車馬356件,立姿射俑為172件,坐姿射俑160件,其他金屬兵器等1900多件,陶俑馬共8000多件,他們組成車兵、步兵、騎兵聯合陣,陣為曲形軍陣,前為兵步陣,后為車馬陣,側為戰騎陣,坐西朝東,亦顯示出秦始皇并六國統一中國的威武軍力國力。1994年10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
秦兵馬俑三號坑于1976年6月發現,1977年發掘。這里地處一號坑西端北側,相距25米,東距二號坑約120米,三個坑略呈“品”字狀。三號坑是一個指揮部類型的兵馬俑坑,這里只有步兵俑、車馬俑兩種,68件,其中有彩繪木戰車一輛,四俑在車上,駕馭手在前,一俑在后,左右各一俑。此坑比之一、二號坑更小,東西長17.6米,南北寬21.4米。面積520平方米,深5.4米,由四部分組成,即斜坡門道,車馬房,南廂房,北廂房。1989年9月27日正式對外開放。展廳面積1714平方米。除展出兵馬俑外,還有金鼓旗物等。這個坑的發現,對研究古代指揮部形制、卜戰儀式,命將制度、儀仗隊裝備等,提供了珍貴的資料。值得注意的是,這里沒有將軍俑,這可能與秦始皇集權中央和“將不常設”有關。
此外,在這里還發現了四號坑,但這個坑沒有兵馬俑,坑中無文物可尋。此坑東西長48米,南北寬96米,深4.8米,面積4608平方米。上層1.5—2.5米為礫石所壓;中層2.5—4.8米為垅土所覆蓋;下層4.8米以下,為原質黃土層。
1980年,在秦始皇陵西側又出土了被譽為“青銅之冠”的兩乘大型彩繪銅車馬,每乘車前駕有四馬車長2.86米,高1米許,古代稱“安車”,車上各有一御官俑,車的造型逼真,裝飾華麗,絡頭和挽具以大量金銀為構件,這是我國考古史上重大發現。
秦兵馬俑博物館自法國國家領導人參觀后說,這是世界第八奇跡后,現已將它與古埃及金字塔、古巴比倫空中花園、古希臘阿耳忒彌斯神廟、奧林匹亞宙斯神像、哈利卡納蘇摩索拉斯陵墓、羅得港太陽神巨像、歷山大城燈塔稱為世界八大奇跡。
秦兵馬俑博物館建筑面積約有35000平方米,其中展廳總面積為33870平方米,是我國新建博物館中最大的一處。在俑坑中的兵馬俑,神情千姿百態,服飾各不相同。將軍虎踞戰車,威嚴肅儀;武士挽弓挎箭,揮矛舞戈,勇猛善戰;馬俑生動真切,舉蹄欲馳,個個造型健美、逼真,還有成千上萬件涂有除銹鉻的銅錫合金兵器和銅鋁合金箭鏃,至今仍閃光發亮,寒光逼人,彈性不減當年,銳利異常。銅車馬真實實物被稱之為國家瑰寶。所有這些,充分顯示了中國古代藝人的聰明才智和高超的雕塑技巧,為研究秦代的歷史、軍事、文化、藝術、科技等提供了極為珍貴的實物資料。
秦兵馬俑博物館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上一篇:《西安·臨潼區·秦始皇陵》陜西名勝簡介
下一篇:《商洛·秦嶺》陜西名勝簡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