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孝昭帝劉弗陵》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漢孝昭帝劉弗陵》人物故事小傳
漢昭帝劉弗陵,武帝少子,母趙婕妤。武帝太始三年(公元前94年)生,元平元年(公元前74年)卒,終年21歲。
武帝病重時立劉弗陵為太子,后即位為昭帝。昭帝8歲登基,由霍光、金日䃅、上官杰等老臣輔政。由于武帝晚年奢侈,勞師征戰(zhàn),使國庫空虛,戶口減半。昭帝只能實行輕徭薄賦、與民休息的政策,以增殖人口,積累財富。昭帝多次派兵擊敗匈奴、烏桓等進(jìn)攻,實行移民屯田,鞏固邊防。始元六年,昭帝召集朝臣和各地推舉的賢良文學(xué)60多人,在京城討論鹽鐵官營,并就民間教化等事征求意見。諸人與御史大夫桑弘羊反復(fù)辯論,將會議情況整理成書、即《鹽鐵論》。結(jié)果,只取消了酒的政府專賣,鹽鐵仍歸官營。
昭帝時,燕王劉旦與上官杰、桑弘羊曾謀廢帝而改立燕王,杜延年告發(fā)此事。昭帝下令殺上官杰和桑弘羊并滅其族,燕王自殺。昭帝死葬平陵,謚曰孝昭皇帝。
[正史]
孝昭皇帝,武帝少子也。母曰趙婕妤,本以有奇異得幸,及生帝,亦奇異。語在外戚傳。武帝末,戾太子敗,燕王旦、廣陵王胥行驕嫚,后元二年二月上疾病,遂立昭帝為太子,年八歲。以侍中奉車都尉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受遺詔輔少主。明日,武帝崩。戊辰,太子即皇帝位,謁高廟。帝姊鄂邑公主益湯沐邑,為長公主,共養(yǎng)省中。大將軍光秉政,領(lǐng)尚書事,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副焉。
夏六月,赦天下。
秋七月,有星孛于東方。
濟(jì)北王寬有罪,自殺。
賜長公主及宗室昆弟各有差。追尊趙婕妤為皇太后,起云陵。
冬,匈奴入朔方,殺略吏民。發(fā)軍屯西河,左將軍桀行北邊。
始元元年春二月,黃鵠下建章宮太液池中。公卿上壽。賜諸侯王、列侯、宗室金錢各有差。
己亥,上耕于鉤盾弄田。
益封燕王、廣陵王及鄂邑長公主各萬三千戶。
夏,為太后起園廟云陵。
益州廉頭、姑繒、牂柯談指、同并二十四邑皆反。遣水衡都尉呂破胡募吏民及發(fā)犍為、蜀郡犇命擊益州,大破之。
有司請河內(nèi)屬冀州,河?xùn)|屬并州。
秋七月,赦天下,賜民百戶牛酒。大雨,渭橋絕。
八月,齊孝王孫劉澤謀反,欲殺青州刺史雋不疑,發(fā)覺,皆伏誅。遷不疑為京兆尹,賜錢百萬。
九月丙子,車騎將軍日磾薨。
閏月,遣故廷尉王平等五人持節(jié)行郡國,舉賢良,問民所疾苦、冤、失職者。
冬,無冰。
二年春正月,大將軍光、左將軍桀皆以前捕斬反虜重合侯馬通功封,光為博陸侯、桀為安陽侯。
以宗室毋在位者,舉茂才劉辟強、劉長樂皆為光祿大夫,辟強守長樂衛(wèi)尉。
三月,遣使者振貸貧民毋種、食者。秋八月,詔曰:“往年災(zāi)害多,今年蠶麥傷,所振貸種、食勿收責(zé),毋令民出今年田租。”
冬,發(fā)習(xí)戰(zhàn)射士詣朔方①,調(diào)故吏將屯田張掖郡。
三年春二月,有星孛于西北。
秋,募民徙云陵,賜錢田宅。
冬十月,鳳皇集東海,遣使者祠其處。
十一月壬辰朔,日有蝕之。
四年春三月甲寅,立皇后上官氏。赦天下。辭訟在后二年前,皆勿聽治。夏六月,皇后見高廟。賜長公主、丞相、將軍、列侯、中二千石以下及郎吏宗室錢帛各有差。
徙三輔富入云陵,賜錢,戶十萬。
秋七月,詔曰:“比歲不登,民匱于令,流庸②未盡還,往時令民共出馬,其止勿出。諸給中都官者,且減之。”
冬,遣大鴻臚田廣明擊益州。
延尉李種坐故縱死罪棄市。
五年春正月,追尊皇太后父為順成侯。
夏陽男子張延年詣北闕,自稱衛(wèi)太子。誣罔,要斬。
夏,罷天下亭母馬及馬弩關(guān)。
六月,封皇后父驃騎將軍上官安為桑樂侯。
詔曰:“聯(lián)以眇身獲保宗廟,戰(zhàn)戰(zhàn)栗栗,夙興夜寐,修古帝工之事,通保傅傳、孝經(jīng)、論語、尚書,未云有明。其令三輔、太常舉賢良各二人,郡國文學(xué)高第各一人。賜中二千石以下至吏民爵各有差。
罷儋耳、真番郡。
秋,大鴻臚廣明、軍正王平擊益州,斬首捕虜三萬余人,獲畜產(chǎn)五萬余頭。
六年春正月,上耕于上林。
二月,詔有司問郡國所舉賢良文學(xué)民所疾苦。議罷鹽鐵榷酤。
栘中監(jiān)蘇武前使匈奴,留單于庭十九歲乃還,奉使全節(jié),以武為典屬國,賜錢百萬。
夏,旱,大雩,不得舉火。
秋七月,罷榷酤官③,令民得以律占租,賣酒升四錢。以邊塞闊遠(yuǎn),取天水、隴西、張掖郡各二縣置金城郡。
詔曰:“鉤町侯毋波率其君長人民擊反者,斬首捕虜有功。其立毋波為鉤町王。大鴻臚廣明將率有功,賜爵關(guān)內(nèi)侯,食邑。”
元鳳元年春,長公主共養(yǎng)勞苦,復(fù)以藍(lán)田益長公主湯沐邑。
泗水戴王前薨,以毋嗣,國除。后宮有遺腹子煖,相、內(nèi)史不奏言,上聞而憐之,立煖為泗水王。相、內(nèi)史皆下獄。
三月,賜郡國所選有行義者涿郡韓福等五人帛,人五十匹,遣歸。詔曰:“朕閔勞以官職之事,其務(wù)修孝弟以教鄉(xiāng)里。令郡縣常以正月賜羊酒。有不幸者賜衣被一襲,祠以中牢。”
武都氏人反,遣執(zhí)金吾馬適建、龍頟侯韓增、大鴻臚廣明將三輔、太常徒,皆免刑擊之。
夏六月,赦天下。
秋七月乙亥晦,日有蝕之,既。
八月,改始元為元鳳。
九月,鄂邑長公主、燕王旦與左將軍上官桀、桀子票騎將軍安、御史大夫桑弘羊皆謀反,伏誅。初,桀、安父子與大將軍光爭權(quán),欲害之,詐使人為燕王旦上書言光罪。時上年十四,覺其詐。后有譖光者,上輒怒曰:“大將軍國家忠臣,先帝所屬,敢有譖毀者,坐之。”光由是得盡忠。語在燕王、霍光傳。
冬十月,詔曰:“左將軍安陽侯桀、驃騎將軍桑樂侯安、御史大夫弘羊皆數(shù)以邪枉干輔政,大將軍不聽,而懷怒望,與燕王通謀,置驛往來相約結(jié)。燕王遣壽西長、孫縱之等賂遣④長公主、丁外人、謁者杜延年、大將軍長史公孫遺等,交通私書,共謀令長公主置酒,伏兵殺大將軍光,征立燕王為天子,大逆毋道。故稻田使者燕倉先發(fā)覺,以告大司農(nóng)敞,敞告諫大夫延年,延年以聞。丞相征事任宮手捕斬桀,丞相少史王壽誘將安入府門,皆已伏誅,吏民得以安。封延年、倉、宮、壽皆為列侯。”又曰:“燕王迷惑失道,前與齊王子劉澤等為逆,抑而不揚、望王反道自新,今乃與長公主及左將軍桀等謀危宗廟。王及公主皆自伏辜。其赦王太子建、公主子文信及宗室子與燕王、上官桀等謀反父母同產(chǎn)當(dāng)坐者,皆免為庶人。其吏為桀等所詿誤⑤,未發(fā)覺在吏者,除其罪。”
二年夏四月,上自建章宮徙未央宮,大置酒。賜郎從官帛,及宗室子錢,人二十萬。吏民獻(xiàn)牛酒者賜帛,人一匹。
六月,赦天下。詔曰:“朕閔百姓朱贍,前年減漕三百萬石。頗省乘輿馬及(苑)馬,以補邊郡三輔傳馬。其令郡國毋斂今年馬口錢,三輔,太常郡得以菽粟當(dāng)賦。”
三年春正月,泰山有大石自起立,上林有柳樹枯僵自起生。
罷中牟苑賦貧民。詔曰:“乃者民被水災(zāi),頗匱于食,朕虛倉廩,使使者振困乏。其止四年毋漕⑥。三年以前所振貸,非丞相御史所請,邊郡受牛者勿收責(zé)。”
夏四月,少府徐仁、廷尉王平、左馮翊賈勝胡皆坐縱反者,仁自殺,平、勝胡皆要斬。
冬,遼東烏桓反,以中郎將范明友為度遼將軍,將北邊七郡郡二千騎擊之。
四年春正月丁亥,帝加元服,見于高廟。賜諸侯王、丞相、大將軍、列侯、宗室下至吏民金帛牛酒各有差。賜中二千石以下及天下民爵。毋收四年、五年口賦。三年以前逋更賦未入者,皆勿收。令天下酺五日。
甲戌,丞相千秋薨。
夏四月,詔曰:“度遼將軍明友前以羌騎校尉將羌王侯君長以下?lián)粢嬷莘刺敚髲?fù)率擊武都反氐,今破烏桓,斬虜獲生,有功。其封明友為平陵侯。平樂監(jiān)傅介子持節(jié)使,誅斬樓蘭王安,歸首縣北闕,封義陽侯。”
五月丁丑,孝文廟正殿火,上及群臣皆素服。發(fā)中二千石將五校作治,六日成。太常及廟令丞郎吏皆劾大不敬,會赦,太常轑陽侯德免為庶人。
六月,赦天下。
五年春正月,廣陵王來朝,益國萬一千戶,賜錢二千萬,黃金二百斤,劍二、安車一、乘馬二駟。
夏,大旱。
六月,發(fā)三輔及郡國惡少年吏有告劾亡者,屯遼東。
秋,罷象郡,分屬郁林、牂柯。
冬十一月,大雷。
十二月庚戎,丞相訢薨。
六年春正月,募郡國徒筑遼東玄菟城。夏,赦天下。詔曰:“夫谷賤傷農(nóng),今三輔、太常谷減賤,其令以叔粟當(dāng)今年賦。”
右將軍張安世宿衛(wèi)忠謹(jǐn),封富平侯。
烏桓復(fù)犯塞,遣度遼將軍范明友擊之。
元平元年春二月,詔曰:“天下以農(nóng)桑為本。日者省用,罷不急官,減外繇,耕桑者益眾,而百姓未能家給,朕甚愍焉。其減口賦錢。”有司奏請減什三,上許之。
甲申,晨有流星,大如月,眾星皆隨西行。
夏四月癸末,帝崩于未央宮。六月壬申,葬平陵。
贊曰:昔周成以孺子繼統(tǒng),而有管、蔡四國流言之變。孝昭幼年即位,亦有燕、盍、上官逆亂之謀。成王不疑周公,孝昭委任霍光,各因其時以成名,大矣哉。承孝武奢侈余敝師旅之后,海內(nèi)虛耗,戶口減半,光知時務(wù)之要,輕繇薄賦,與民休息。至始元、元鳳之間,匈奴和親,百姓充實。舉賢良文學(xué),問民所疾苦,議鹽鐵而罷榷酤,尊號曰“昭”,不亦宜乎!
《漢書·昭帝紀(jì)》
〔注釋〕
①詣朔方:到北方邊疆,指防御匈奴。②流庸:外流人口。③榷酤官:征收酒稅的官員。④賂遺:行賄。⑤詿誤:受到錯誤處理。⑥毋漕:不收漕糧。
〔相關(guān)史料〕
桀等又詐令人為燕王上書,言:“光出都疑郎、羽林,道上稱蹕,太官先置。”又引蘇武使匈奴二十年不降,乃為典屬國,大將軍長史敞無功,為搜粟都尉;又擅調(diào)益莫府校尉。光專權(quán)自恣,疑有非常①。臣旦愿歸符璽,入宿衛(wèi),察奸臣變。”候司光出沐日奏之。桀欲從中下其事,弘羊當(dāng)與諸大臣共執(zhí)退光。書奏,帝不肯下。明旦,光聞之,止畫室中不入。上問:“大將軍安在?”左將軍桀對曰:“以燕王告其罪,故不敢入。”有詔:“召大將軍。”光入,免冠頓首謝。上曰:“將軍冠②!朕知是書詐也,將軍無罪。”光曰:“陛下何以知之?”上曰:“將軍之廣明都郎,近耳;調(diào)校尉以來,未能十日,燕王何以得知之!且將軍為非,不須校尉。”是時帝年十四,尚書、左右皆驚。而上書者果亡,捕之甚急。桀等懼,白上:“小事不足遂。”上不聽。后桀黨與有譖光者,上輒怒曰:“大將軍忠臣,先帝所屬以輔朕身,敢有毀者坐之!”自是桀等不敢復(fù)言。(略)(元平元年)夏四月,癸未,帝崩于未央宮;無嗣。
《資治通鑒》
昭帝始元元年,穿淋池,廣千步,中植分枝荷,一莖四葉,狀如駢蓋,日照則葉低蔭根莖,若葵之衛(wèi)足,名曰低光荷。實如玄珠,可以飾佩。花葉葳萎,芬馥之氣,徹十余里。食之令人口氣常香,益脈理病,宮人貴之,每游宴出入,必皆含爵③。或剪以為衣,或折以蔽日,以為戲弄。《楚辭》所謂“折芰荷以為衣”,意在斯也。亦有倒生菱,莖如亂絲,一花千葉,根浮水上,實沉泥中,名紫菱,食之不老。帝時命水嬉,游宴永日。土人進(jìn)一豆槽,帝曰:“桂楫松舟,其猶重樸,況乎此槽,可得而乘也?”乃命以文梓為船④,木蘭為柂,刻飛鸞翔鹢,飾于船首,隨風(fēng)輕漾,畢景忘歸,乃至通夜,使宮人歌曰:“秋素景兮泛洪波,揮纖手兮折芰荷,涼風(fēng)凄凄揚棹歌,云光開曙月低何,萬歲為樂豈云多!”帝乃大悅,起商臺于池上。及乎末歲,進(jìn)諫者多,遂省薄游幸⑤,堙毀池臺,鸞舟荷芰,隨時廢滅。今臺無遺址,溝池已平。(略)
《拾遺記》
〔注釋〕
①疑有非常:懷疑有圖謀篡位的舉動。②將軍冠:請將軍戴上帽子。③爵:同嚼。④文梓為船:用雕刻花紋的梓木制造船。⑤省薄游幸:減少游玩。
上一篇:《殷浩》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殷浩》人物故事小傳
下一篇:《湯和》歷史評價與正史事跡,《湯和》人物故事小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