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依希不該頂戴學生貝爾贏來的榮譽花環
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授給了劍橋大學的安東尼·休依希(1924—)和M·賴爾,以表彰他們在發現脈沖星的過程中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可休依希頂戴的實際上應該是屬于他學生貝爾(S·J·Bell)的花環,因為脈沖星是貝爾首先發現的。1965年,休依希交給他的博士生貝爾的任務是研究太陽發出的無線電波是怎樣影響地球上所看到的星星的閃爍的。1967年10月,貝爾從記錄圖紙上發現一種既不是閃爍又不是人為干擾的信號,似乎是每隔23小時56分出現一次,正好與恒星的運動同步。貝爾又查看了以前的圖紙記錄,辨認出這種信號第一次被記錄的時間是1967年8月6日。1967年12月24日,貝爾又發現第二個脈沖星,1968年1月中旬發現第三、第四顆脈沖星。休依希自己呢,是在1968年1月中旬用實驗證實過貝爾發現的那第二顆脈沖星。
從對脈沖星的認識過程看,休依希最初認為那是一顆新發現的耀斑恒星.后來又懷疑信號是人為的。1967年11月又提出信號來自另一個星球上的人類,并親自記錄了它的時間,以確定是否有多普勒紅移發生。貝爾自己早在1967年11月以前就有“人行橫道指示燈”稱呼她的發現,而休依希仍稱它為LGM星(意為“小綠人”)。當休依希為小綠人尋找多普勒紅移的證據時,貝爾已按照自己的方法進行了跟蹤,并確定了該“射電源”的性質(1967.12.24):因為第二個脈沖星的信號間隔為1 1/4秒,而不是第一次發現的1.5秒。這就否定了小綠人這種說法。按發現的定義:“不但發現了,而且知道發現的是什么的那一時刻”,發現脈沖星的榮譽的確應屬于貝爾。當休依希獲1974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消息傳出后,許多人為貝爾的遭遇打抱不平,而休依希仍不承認貝爾的功勞。
科學史上還有許多類似的案例發生,我們究意應該從中吸取什么樣的教訓呢?如何處理才算恰當?
上一篇:亞里士多德錯誤的“宇宙不變論”
下一篇:僥幸不可有·冒險不可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