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現代儒學·熊十力的體用觀
在儒門淡泊的二十世紀二十至三十年代,梁漱溟以敏銳的直覺,開啟了現代儒學的精神方向,熊十力則以人文的睿智,奠立了現代儒學的形上基石。
熊十力生于清光緒十一年(乙酉年)正月初四(公歷1885年2月18日),卒于1968年5月23日。原名繼智、升恒、定中,號子真、漆園、逸翁。湖北黃岡縣上巴河人。家世窮困,幼小失怙。早年投身反清革命,加入同盟會,發起組織“黃岡軍學界講習社”,在武昌新軍中聯絡同志,謀復興中原。1917年至1918年,參與護法運動,曾入廣州孫中山先生大元帥府。后因目睹黨人競權爭利、絕無在身心上做工夫者,痛惜鼎革以來,道德淪喪,官方敗壞,士習偷靡,民生凋敝,深感“革政不如革心”,遂慨然棄政向學,欲專力于學術,導人群以正見。為探討宇宙人生的本質,在梁漱溟的建議和推薦下,熊十力于1920年至1922年在南京從歐陽竟無大師學習佛法,打下了堅實的唯識學和因明學的基礎。1922年秋,又是得緣于梁漱溟從北大抽身自己辦學,北大缺講授佛教唯識學的老師,熊十力應蔡元培先生聘,始任北京大學特約講師。熊氏在講唯識學的過程中,漸漸背離師說,不滿于佛法,歸宗儒家《大易》,成為“后五四時期”我國新儒學思潮的重鎮。1932年《新唯識論》文言文本出版,標志他的哲學體系的形成。抗戰時期,熊氏顛沛流離,在窮困之中堅信日本人不能亡我民族、亡我國家、亡我文化,孜孜矻矻于學術研究,不廢講學,進一步完善了他的思想體系。1949年以后,繼任北京大學教授。1954年以后,定居滬上,埋頭著述。熊十力曾任第二、三、四屆全國政協委員。
熊十力一生著述宏富,見解卓特,弘揚中國文化和中國哲學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價值,融會中、印、西思想,建樹了以“仁心”為本體,以“體用不二”、“翕辟成變”、“冥悟證會”、“思修交盡”為宗綱,冶本體論、宇宙論、人生論、價值論、認識論、方法論于一爐的博大哲學體系。其哲學本體論的特色是:重視人文價值和道德理性,提揚人生意義和人生境界,宏大生生不已、剛健自強精神,“尊生而不可溺寂,彰有而不可耽空,健動而不可頹廢,率性而無事絕欲”(熊十力《讀經示要》卷三)。熊十力的主要著作有:《熊子真心書》、《唯識學概論》、《因明大疏刪注》、《尊聞錄》、《新唯識論》(文言文本)、《破〈破新唯識論〉》、《十力論學語輯略》、《佛家名相通釋》、《中國歷史講話》、《新唯識論》(語體文本)、《十力語要》、《讀經示要》、《讀智論抄》、《摧惑顯宗記》、《十力語要初續》、《與友人論張江陵》、《論六經》、《新唯識論》(刪定本)、《原儒》、《體用論》、《明心篇》、《乾坤衍》、《存齋隨筆》等。熊氏部分著作現收入北京中華書局出版之《熊十力論著集》,全部著作現收入湖北教育出版社出版之《熊十力全集》。
熊十力在二十世紀中國哲學思想史上的地位是由他對傳統社會和現代社會人的異化的雙向批判、雙重揚棄所確定的。他力圖理解時代,把握時代脈搏,而又與熱鬧非凡的俗情世界,與新潮,與政界、商界、學界保持一定的距離,絕不隨波逐流。在他一生的獨行孤往、苦悶求索中,以傳統批判現代,以現代批判傳統,其深刻性遠遠超越了那些有著赫赫名聲的講堂教授。他以全幅生命抗拒著傳統文化的腐化、僵硬,批判專制主義及其吃人禮教造成的政治—倫理異化,批判儒學在社會政治層面的負效應;又警惕、防范著人文的淪喪、價值的旁落、生命的鈍化、靈性的消亡,抗議工業社會給人類帶來的負面—人性的肢解、物化的浸染,因而力圖在本體宇宙論、本體方法學、人生價值論和修養論上對儒、釋、道思想資源予以繼承和創新,力圖復興與鳶飛魚躍、生意盎然的宇宙生命相匹配的人文世界,恢復具有創造精神的、活潑潑的民族文化生命。
他一生以理想滋潤生命,以生命護持理想,以深摯而悲苦的文化意識,以“道之將廢也,文不在茲乎”(自題堂聯)和“數荊湖過客,濂溪而后我重來”(流寓廬山題詞)的抱負和膽識,反對拋卻自我、失所依歸的“海上逐臭之夫”。“五四”以后,面對“菲薄固有”、“一意襲外人膚表”、“追隨外人時下淺薄風會”的西化傾向和浮淺蕪雜、轉手稗販、自賤自戕、奴顏媚骨的所謂“思想界”,他作獅子吼,為挺立和重建民族精神,創立了融會西方思想、繼承東方精髓的《新唯識論》哲學體系。他說:“吾國人今日所急需要者:思想獨立、學術獨立、精神獨立,一切依自不依他,高視闊步,而游乎廣天博地之間,空諸依傍,自誠自明,以此自樹,將為世界文化開發新生命,豈惟自救而已哉?”(《十力語要初續》)熊十力一生求真,忌俗,甘貧賤,忍淡泊,去浮華,務潛修,批評那些“忍不住寂寞”,“徘徊周旋于人心風會迎合之中”,以廣聲氣為宏學的所謂“學人”。他的孤往精神,他的堂堂巍巍做人、獨立不茍為學的人格,堪稱現代學者之楷模!
上一篇:第三代新儒家·新儒家大師
下一篇:承天祚命—帝王的承襲·皇帝制度的創立及皇位繼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