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學與中國哲學·儒學與中國哲學的認識論·真理觀
與知行觀密切相關的是儒家真理觀。荀子認為只有主觀認識符合客觀實際的知識才是真正的知識。漢儒董仲舒則認為符合天意的認識才是正確的認識。揚雄在《法言·問神》中說:“無驗而言之謂妄。”只有經過驗證的知識才可靠,否則就是妄言。張載強調“共見共聞”是認識正確性的標準:“獨見獨聞,雖小異,怪也,出于疾與妄也;共見共聞,雖大異,誠也,出陰陽之正也。”(《正蒙·動物篇》,《張載集》,第20頁)這是說個人的見聞不可靠,眾人的見聞可以作為認識的標準。朱熹強調內心具有的理與外物所體現的理彼此相合,就能求得真知。葉適認為認識來源來客觀事物:“夫欲折衷天下之義理,必盡考詳天下之事物而后不謬。”(《葉適集·水心文集》卷二九,《題姚令威西溪集》)他強調必須詳盡地考察天下客觀事物才能獲得全面的認識。王守仁主張以心中的良知作為分辨是非善惡的標準。王夫之強調真理的客觀性:“理者,物之固然,事之所以然也。”(《張子正蒙注·至當篇》)他認為個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而天下的道則無窮無盡,因此有限的認識能力無法掌握無限的道。他主張以日求上進的態度,廣泛求取新知。他強調以“力行”作為檢驗知識的標準。王夫之這些論述,涉及到真理的客觀性、真理的相對性與絕對性以及真理的檢驗標準等問題。
以上對儒家的人生觀、宇宙觀及認識論作了一個大致的闡述,這里只能討論主要儒家哲人的主要觀點,所論難免掛一漏萬。此外尚有儒家的常變觀、矛盾觀、形神觀、歷史觀等內容,限于篇幅,不能一一討論了。
上一篇:近代儒學·卓爾不群的王國維·直迎西潮探驪珠
下一篇:儒學與中國哲學·儒學與中國哲學的認識論·知行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