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文明戰爭:邲之戰
邲之戰,是春秋時期一次重要的會戰。
參戰的雙方是當時南北雙雄,即晉國和楚國。這也是繼城濮之戰后,晉楚爭霸的重要一戰,具有深遠的影響。
此次戰役堪稱春秋時期戰役之典范,在交戰過程中雙方表現出的雍容禮節,使殘酷的戰爭披上一層文化的溫情面紗。在那個崇尚武力的時代里,勇敢不僅僅是不避刀刃的表現,更是一種在戰場上不失貴族氣質的從容。
公元前597年六月,晉國終于做出援助鄭國的決定,出動大軍直奔鄭國。
此時晉軍將最精銳的部隊悉數調出,擺出與楚國決戰的姿態。三軍主力全部出動,其戰斗序列是:
中軍總司令荀林父,副司令先縠,參謀人員有趙括和趙嬰齊。
上軍總司令士會,副司令郤克,參謀人員有鞏朔和韓穿。
下軍總司令趙朔,副司令欒書,參謀人員荀首和趙同。
晉國的援鄭部隊剛到達黃河,接到了偵察人員的報告,鄭國已經投降了。此時擺在晉國諸位將領面前的問題是要繼續前進呢?還是就此打道回府?
如果繼續前進,很明顯,勢必要與楚國進行一次大會戰;如果撤兵,則又勞師無功。
進或退,在晉軍將領中引發了大爭議。
在晉軍高層,反對繼續進軍的將領主要有中軍總司令荀林父和上軍總司令士會。
荀林父是員老將,雖然身居中軍元帥之位,但并無帥才,在軍事行動上小心謹慎。他認為局勢發生變化了,鑒于鄭國戰敗降楚,晉軍前往解救已經沒有意義。不如等待楚國退兵以后,再對鄭國實施打擊。
荀林父的觀點無非是避免與楚國開戰,就揀鄭國這個軟柿子捏。
上軍總司令士會是個杰出的謀略家,對時局有著非常清晰的判斷。他斷言楚軍現在是無懈可擊,理由有以下幾點:
第一,楚國在國際上大打道義牌。鄭國曾歸降楚國,后又背叛。楚莊王興師問罪,迫降鄭國后并不深究其背叛之責,這是做到有理有節。
第二,楚國國內十分安定。雖然連年用兵,但是工業、農業和商業照常運轉,并未受戰爭的影響,國民對政府的連年用兵也沒有怨言。
第三,楚國軍隊有質的飛躍。在軍事行動中,右軍負責戰車安全;左軍負責后勤補給;前鋒負責偵察;中軍負責制訂軍事計劃;殿后的是精銳部隊,負責軍隊的撤退。軍事號令完善,士兵嚴格按軍隊條例操作。
第四,楚國有完善的選拔人才措施。能夠人盡其才,學習了中原的禮儀文明,社會秩序井然。
基于以上的分析,士會認為此時的楚軍不可與之爭鋒,晉國應該避免與楚國開戰。
中軍副司令先縠卻是一個堅決的主戰派。
先縠出自將門之家,以武士自居,以勇猛著稱,他對荀林父和士會的意見大大不以為然。先縠說:“晉國之所以能稱霸中原,靠的就是勇武善戰。現在失掉了鄭國,又避免與楚國決戰,這個做法就很懦弱了。與其失去霸業,不如一死。因為敵人強大,就避戰退兵,這絕對不是一個武士的選擇。諸位可以忍受,我作為一個武士,卻是萬萬不能忍受的。”
先縠一怒之下,憤然離去,回到兵營。把自己的軍隊拉走了,率先渡過黃河。
看來晉國以老將荀林父來擔任中軍總司令并不是一個很明智的選擇,因為他沒有辦法約束自己的部將,而先縠的一意孤行最終把晉國引向戰爭。
先縠率兵南渡黃河,迫使晉軍高層改變了計劃。
下軍參謀荀首對荀林父說:“先縠不遵從法令,肯定要吃敗仗的。”
但是總不能眼睜睜地看著先縠的軍隊落入楚軍的虎口,司馬韓厥對荀林父說:“先縠一走,一定會打敗仗的。您是三軍總司令,本來肩負解救鄭國的使命。現鄭國戰敗投降,這已經令使命無法完成了。先縠的軍隊要是失利,您可得負責任。我看不如渡河南下,如果與楚軍作戰失敗,三軍其他主帥和副帥都分擔些罪責,以免讓總司令一人專罪。”
荀林父聽了嚇出一身冷汗,想想還是聽韓厥的意見。于是下令晉軍全體開拔,南渡黃河,與先縠的軍隊會合。
楚莊王原先的設想是在攻破鄭國都城后,趁勢北進到黃河一線地區。但是尚未來得及動身,晉國大軍已經渡黃河南下。對于晉國軍隊,楚莊王并不畏懼。但他不想跟晉國大打出手,因為鄭國已經投降,楚國的戰略目的達到了,沒有必要耗費兵力與強大的晉軍糾纏。
楚軍高層也出現了主戰與避戰的兩派。
主張與晉軍進行決戰的是楚莊王的寵臣伍參,他向令尹孫叔敖建議楚軍應該繼續向北挺進,與南下的晉軍進行決戰。
孫叔敖是楚國名臣,是春秋時期杰出的政治家。他原本主持水利工程,成績斐然。楚莊王十分欣賞他的才干,后提拔為令尹,全面主持朝政。在孫叔敖的主政下,楚國在政治、經濟和軍事上都取得長足進展,民富國強。這些令人驚嘆的成就,甚至連對手,如晉國將領士會和欒書等,也不得不承認楚國的內政軍事都是無懈可擊的。
孫叔敖是憑借過硬的本領才身居首相高位的,他看不起像伍參這種憑君王寵幸而榮耀加身的人。于是有意給伍參一點難堪,就不懷好意地說:“去年討伐陳國,今年攻打鄭國,楚國的戰事也夠多了。你現在說要跟晉國開戰,要是戰敗了,你身上的肉可夠將士們一人吃一口嗎?”
伍參聽了很不高興,反咬孫叔敖一口說:“要是楚軍戰敗,我伍參的肉還沒到你們口中,就先讓晉軍給吃了。”孫叔敖也不理會伍參,命令將戰車全部調轉方向。只等楚莊王一聲令下,馬上南撤回國。
伍參是個嬖人,嬖人就是地位較卑微,但受君王寵幸的人。從某種意思上說,就是男寵。從地位上說,伍參是無法參與討論軍國大事的。無怪乎孫叔敖作為一代名臣,根本就放不下面子與這種人理論。但是伍參不是個簡單的人,他頗有些謀略,不全吃軟飯。既然孫叔敖不理會他,他決心直接向楚莊王提出主張。
伍參拜見楚莊王,力陳楚軍應北進迎擊晉軍。從以下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他對晉軍的底細是十分了解的,他提出可以戰勝晉軍的三點理由:
第一,晉軍總司令荀林父剛上任不久,在軍中威望遠不及以前的趙盾和郤缺。并且沒有魄力,他發布的命令常常得不到下級的執行。
第二,晉軍副總司令先縠剛愎自用,不服從總司令,自以為是,獨斷專行。
第三,晉國三軍各級指揮系統混亂,沒有很好地協調合作,連士兵都不知道究竟要聽從誰的命令。
伍參的分析并非沒有道理,但楚莊王并不愿意與晉國開戰。他寧愿掃蕩中原地區的各小諸侯國,也不想去惹怒這頭老虎。
作為寵臣,伍參算是把這位偉大君主的脾性摸透了。如果以上三點分析并沒有說服楚莊王的話,那么以下這番話必定讓他心頭一動了。伍參繼續說:“楚軍是大王親自指揮的,晉國統帥不過是臣子而已。如果不戰而退的話,楚國老百姓就會說,咱們君王在戰場上躲避敵國的臣子,這可使咱國家臉面上無光。”
楚莊王聽了怦然心動,仗不打可以,可君王的面子丟不起。丟了面子,還怎么當中原領袖呢?伍參的激將法奏效了,楚莊王改變戰略,決心揮師北上,迎戰晉軍。
這里附帶說一下,伍參雖然在歷史上不是特別有名,但他的后代卻赫赫有名。楚國名臣伍奢就是他的孫子,伍奢的兒子伍子胥更是一代名將。
已經渡過黃河的晉國兵團,內部仍然吵得不可開交,是戰是退還理不出個頭緒。
支持荀林父和士會的非戰派將領有欒書(下軍副司令)、趙朔(下軍總司令)及荀首(下軍參謀);支持主戰派先縠的將領有趙括(中軍參謀)、趙同(下軍參謀),晉軍高層亂得像一鍋粥似的。主帥荀林父不能控制局面,而廣大的下級將士也很是迷惘。
楚莊王既不想與晉國開戰,又不想丟面子。如果雙方可以談判,體面地退出戰爭,這是最好不過的事。抱著這樣的想法,他派少宰(楚國官名)前往晉國兵營提出談判請求,荀林父指定上軍司令士會為談判代表。
少宰對士會說:“我們君王說不了冠冕堂皇的外交辭令,興師征討鄭國,只是為了安定鄭國,并不是要得罪晉國。所以你們不要待在黃河以南,我們希望與貴國和平相處。”
士會是晉軍主和派將領,他順水推舟說道:“我們此次前來,并不是要得罪楚國。只是我國與鄭國共同輔佐周王室,現在鄭國不遵王命。我國君特命令將軍們率師南下,質問鄭國,并非沖著楚國而來。現在貴國君發話了,我們怎敢不聽從呢?”
兩人都說得假惺惺的,但是避免戰爭的想法都是真的。
這可氣壞了一個人,就是晉軍副總司令,即堅定的主戰派先縠。
先縠認為士會有諂媚楚國之嫌,派趙括去追趕楚國少宰,發狠話道:“我方代表士會所說的話,有不對的地方。我軍出發時,國君的命令是要把楚軍從鄭國土地上趕跑,并強調不準躲避敵人。我軍全體將士,要遵從君主的命令。”語氣十分強硬。
這次和談雖然由于先縠搗亂而出了點問題,但很快楚莊王又一次派使者到晉營,與荀林父達成和平協定。眼看一場干戈將歇,意外卻發生了。
有幾個楚國勇士為了展現自己的勇敢,公然對晉國人進行挑釁。
這幾個人的莽撞使本來就要中止的戰爭機器,終于轟隆隆地開動起來。
楚國是尚武的國家,荊楚地區的尚武之風,從古代一直延續到現代。
正當楚莊王極力想促成與晉國的和平時,有幾個勇士忍不住跳出來表現其勇猛的精神。這幾個人是樂伯、許伯和攝叔。樂伯是戰車指揮員;許伯是駕駛員;攝叔是右護衛,三個人駕駛一輛戰車到晉營前耀武揚威。
許伯駕著車擅自離開楚營,飛奔向晉兵營。在晉兵營前,只見他一手握著韁繩;一手揮舞著楚國軍旗。戰車貼著晉軍兵營的外柵欄飛跑,展示高超的駕駛技術。樂伯在一旁幫著許伯執韁繩,在晉軍營壘前戰車停了下來。樂伯跳下戰車,若無其事地走到戰車前整了整馬背上裹著的皮革,做出一副不把晉國大軍放在眼里的姿態。攝叔則沖進晉營大門,撂倒了一名士兵。把他的左耳割下來,同時又打昏另一個士兵,扛上戰車。
這三名勇士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極短的時間內完成了對晉軍的示威。
氣急敗壞的晉國人派出幾輛戰車追趕,楚國人一邊跑,一邊還擊。樂伯箭術十分精湛,左右開弓,晉國戰車沒法靠近。但是射了一陣子后,樂伯發現箭袋里只剩下一支箭了,怎么辦?此時前方正好一只麋鹿在奔跑,他把最后一支箭射向麋鹿。不偏不倚,正好射中脊背中部,麋鹿立斃。
晉國戰車正追趕上來,許伯和樂伯若無其事地停下車子。攝叔跳下車,站在麋鹿尸體邊,沖著追趕上來的晉國將領鮑癸喊話:“現在還不到進獻禽獸的季節,我冒昧地先獻上這只麋鹿慰勞一下你的隨從們,拿去作為膳食之用吧。”喊完后又跳上戰車揚長而去。
楚國人的鎮定從容與無與倫比的勇氣,令他們的敵人佩服不已。鮑癸停止追擊,對左右說:“這三位是勇士,一人善于駕駛;一人善于射箭;一人善于言辭,都是真正的武士,我們還是回去吧。”
在那個尚武的年代里,勇士敬重勇士,這就是中國的武士精神。樂伯、許伯和攝叔三人得以死里逃生,安全返回楚軍大營,免不了得到廣大將士的喝彩。
楚國勇士們的偷襲,在同樣有著尚武傳統的晉軍看來,簡直是奇恥大辱。
晉國的幾位勇士也想效法楚國人,前往楚營單挑。
第一個提出單挑請求的是晉軍將領魏锜,他向總司令荀林父要求前去與楚軍開戰,但是荀林父沒有答應。他又換了個說法,自稱前往與楚軍談判,這回得到上級的批準。
魏锜是個好戰分子,哪里真的想去談判。到了楚軍營地后,他向楚國人提出挑戰。潘黨率一小分隊出戰,魏锜抵擋不住,向北逃竄。潘黨帶著楚軍小分隊緊追不放,一直追到一個叫“熒澤”的地方。魏锜看到前面有六只正在吃草的麋鹿,于是搭箭上弓,“嗖”地一箭,射倒了一只麋鹿。然后掉轉馬頭,對潘黨喊道:“將軍你軍務纏身,恐怕在營地里吃不到新鮮的鹿肉吧,在下冒昧把這只麋鹿贈送給你的隨從們。”
魏锜看來是有意效仿楚國的勇士樂伯等人,正在追擊的楚國人停了下來,接受魏锜的麋鹿不再追趕。既然晉軍可以放樂伯等人一馬,如果楚軍窮追不舍,不免會被譏笑喪失武士的精神。
正當魏锜逃命時,晉國另一位勇士趙旃也自告奮勇,提出要率兵與楚軍開戰,這個請求遭到荀林父的拒絕。趙旃效法魏锜,假裝要去楚營談判,這個伎倆居然又蒙混過關了。從這里可以看出總司令荀林父在領導能力上的確是有問題,屢屢被部下要挾成功,造成了戰也不堅決、和也不堅決的局面。
趙旃帶了若干人馬,前往楚營,這時已經是晚上了。
趙旃在楚軍營地外,席地而坐。裝出一副從容不迫的樣子,命令他的部下偷襲楚營。由于黑燈瞎火,楚國人也不敢掉以輕心。楚莊王的衛戍部隊左廣軍與右廣軍輪番守衛,直到天亮時,楚國人看清趙旃部隊為數不多,楚莊王親自率領左廣軍猛撲過來。
故作鎮定的趙旃沒辦法席地而坐了,狼狽鼠竄,眼看就要被楚人追上了。這時前面有一片樹林,他就丟棄了戰車,徒步跑進樹林里。楚軍將領屈蕩也跳下戰車,大踏步向前追去,終于追上趙旃。兩人在樹林中搏斗起來,拳來腳往大戰數十個回合。看來還是屈蕩技勝一籌,搏斗過程中,趙旃上身的鎧甲被打落了,成為屈蕩的戰利品,甚至衣服也被奪走。
荀林父等了一個晚上,放心不下,深怕魏锜與趙旃有所閃失。便集合大軍,準備援助魏锜和趙旃。這次軍事集結,使得小戰斗演變成一場大戰爭。
楚將潘黨發現晉國兵營有異動,大軍正在集結。他擔心晉國人先下手為強,急忙派人快馬馳回兵營,向首相孫叔敖匯報:“晉軍出動了。”
此時楚莊王正帶領左廣軍追擊趙旃,孫叔敖深恐楚莊王遭遇到晉軍主力。在這樣一種混亂的局面下,孫叔敖沒有時間去判斷晉國人的意圖,他腦袋掠過的第一個想法是絕不能讓晉國人占了先手。于是他決心將楚軍主力投入戰斗,向部隊發布緊急動員令,并發表講話:“進攻晉軍!我軍必須要主動出擊,靠近敵人,而不是坐等敵人靠近我。兵書上說先發制人,可奪敵之心志。要主動出擊,去接近敵人。”
晉軍正在南下,楚軍傾巢而出。一場原本要偃旗息鼓的戰爭就這樣陰差陽錯地爆發了,這就是春秋時期著名的邲之戰。這一天,是公元前597年農歷六月十四日。
對晉國人來說,這是一場準備很不充分的戰爭。總司令荀林父根本沒有擴大戰爭的打算,他集結部隊,只是為了接應魏锜和趙旃,并非真心要與楚國決戰。從這點看,楚國人占有很大的優勢,因為孫叔敖已經下達戰爭動員令,至少楚軍有打大戰的心理準備。從雙方軍隊的訓練水平看,楚國人也更勝一籌。他們很快從防御狀態轉入進攻狀態,而準備不充分的晉軍很快陷入慌亂中。
從某種意義上說,楚國人要感謝魏锜與趙旃這兩位晉國將領。因為這兩人的挑釁行為反倒讓楚國軍隊更快做好了戰斗準備,甚至楚莊王已經率軍隊出擊了。優柔寡斷的晉軍總司令荀林父既想以和平方式退出戰爭,又不能約束部將的挑釁行為,最終釀成大患。
決戰在邲地展開。面對有備而來的楚軍,晉國士兵都還沒有熱身便卷入戰斗。最令人吃驚的是,總司令荀林父在生死關頭竟然因驚慌失措而發布了一條致命的命令:“先北渡黃河者有賞”。
戰斗剛剛開打,晉軍統帥就發布了逃跑有賞的命令,這仗也就打不下去了。
在晉國三軍中,只有上軍司令士會做了充分的防御準備。士會雖然力主與楚國和談,但在戰爭準備上也是毫不含糊。他把軍隊駐扎在敖山附近,依托山地險要地形設下七處伏兵。在楚軍大舉進攻之時,只有士會的上軍沒有出現恐慌性的潰逃。
晉中軍與下軍就亂得不可開交了。
中軍參謀趙嬰在戰斗開始前,就預先安排好渡河的船只。當總司令荀林父下達渡河命令時,中軍將士“嘩——”地向河岸的船只上跑去,爭先恐后地上船。
這時下軍的將士心急了:要打仗嘛,主帥都已經下達逃跑命令,人人無心戀戰;要逃跑嘛,又沒有事先準備好船只。下軍亂得像一鍋粥,只要見得有船只,就拼命用雙手抓住船舷不放。已經上船的士兵一看船舷被眾多的手拉得開不動船只了,索性拔出刀,沖著船舷上的手就是一陣亂砍。
一聲聲的慘叫聲此起彼落,在沙灘上留下一只只被剁下來的手臂,以及哀號連天在淺水中打滾的身殘士兵。
就在晉軍后方開始大規模撤離時,楚軍的攻勢還在凌厲地展開,前線晉軍一路潰逃。
這時發生了一些很有趣的事情,從這里可以看到春秋時代崇尚武士精神的傳統。
正當晉軍一路逃跑時,有一些戰車陷入洼地中,拉不出來。在后面追趕的楚軍就朝他們喊話:“你們把戰車前的橫板卸下來,戰車就可以前行了。”
晉國士兵按楚軍的提示去做,有些戰車脫離了洼地。有些車因陷得比較深,馬走了幾步又停下來。楚軍士兵又在后面指導:“你們把軍旗拔下來,綁在車前轅端的橫木上。跟馬匹一起拉,這樣就可以完全把車子拉出來。”
晉軍又按楚軍的指導去做,果然把戰車都拉出了洼地。
楚軍很有風度,在戰場上幫助敵人指點逃跑之術,這在世界戰爭史上恐怕都是少見的。
這個事例也說明楚軍的確是訓練有素,對于戰場上可能出現的緊急情況都有應對的準備,這也是為什么楚莊王時楚軍無敵于天下的原因。跟楚軍相比,晉軍的風度就差遠了。受指點后脫離了危險,這些脫險的晉國士兵轉身對后面追趕的楚兵說:“我們不像你們楚國老打敗戰,所以逃跑的經驗不如你們多。”呵呵,有趣得很啊。
晉軍中軍與下軍為了奪路而逃,出現了嚴重的混亂局面,損失慘重。上軍則由于司令士會事先有所防備,在楚軍進攻時事先安排的七處防御陣地發揮了作用,所以并未出現混亂的現象。不過上軍所處的境地仍然十分的危險,楚莊王緊急命令唐國出動軍隊會合楚軍聯合作戰。唐國是一個小國,不敢違背楚莊王的意志。唐國軍隊會同楚將潘黨率領的四十輛戰車部隊,迎戰晉國的上軍。
上軍司令士會是晉軍中最有才干的一位將領,他審時度勢,認為保存實力是必要的。首先,晉軍的中軍與下軍已經潰不成軍。多數部隊已經開始向黃河北岸撤退,上軍的側翼已經得不到保護。其次,楚軍在擊潰中軍與下軍之后,必定會對上軍形成合圍之勢,到時難逃被殲滅的厄運。所以士會下令軍隊在阻擊進犯之敵的同時,有條不紊且秩序井然地渡過黃河,撤離了戰場。在中軍與下軍遭遇重大損失時,士會的上軍基本上完好無損。
楚軍只用一天的時間,就贏得了空前的勝利。
楚軍將領潘黨建議道:“應該把晉國士兵的尸體堆成一座高丘,在高丘上樹一塊戰功牌。偉大的事跡將流傳給子孫后代,讓他們永遠記得先祖的豐功偉績。”
楚莊王聽罷搖搖頭說:“你不曉得,‘武’字是由‘止戈’二字構成的。當年周武王戰勝商紂,就收起干戈。尋求有德之人來治理國家,所以他的武德受到了千秋萬代的景仰。周武王的武德有七個方面,就是禁止殘暴、消彌戰爭、保護國家、撫定百姓、序定功績、安和人民和豐厚財富。現在寡人對晉用兵,沒有以上任何一項美德。古代英明的君主,捕殺不義之人,將他們的尸體堆成山丘,是為了懲戒邪惡。現在晉國無罪,晉國士兵不過是為國為君盡忠而戰死沙場,怎么可以用他們的尸體堆成高丘呢?”
從楚莊王這些話中,可以看出其不同凡響的一面。雖然他奉行霸權主義,但還是不時流露出王道的思想。他對戰爭有著深刻的理解,這也使他超越了同時代的任何一位君王,并且成為那個時代的主宰。
上一篇:政在家門-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
下一篇:新興諸侯:鄭國的崛起-春秋故事-春秋時代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