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伯宗
一、明朝第一狀元
洪武三年(1370)夏五月二十二日夜,撫州(州治臨川,今屬江西)通判王黻夢見撫州城奏樂,迎接榮歸的新科狀元。王黻很是驚奇。二十五日,從南京來了使者,宣布今秋開科取士。
這年,明太祖朱元璋即帝位僅3年,百廢待興,正需人才,故明太祖迫不及待地開科取士。
撫州府轄下的金溪縣(今屬江西)有個書生,姓吳名祐,字伯宗。他的名很少有人叫,以字行。他躊躇滿志地赴南昌(今屬江西),參加八月舉行的鄉試。
鄉試分3場,頭場于八月九日舉行,試《四書》義3道,經義4道; 第二場于八月十二日舉行,試論1道,判語5條,詔、誥、表內科1道; 第三場于八月十五日舉行,試經史策5道。考試地點在南昌貢院。貢院門口警備森嚴,有專官負責搜身,不許夾帶。吳伯宗進入貢院,到了自己的“號舍”。這是一個小單間,有兩塊板子分別架在“號舍”兩邊壁上,一高一矮,高的當桌,矮的作凳。“號舍”門口還有一名兇神惡煞的士兵監視。
3場之中,頭場考試最重要; 頭場之中,3篇《四書》經義最重要。吳伯宗學識廣博,答得稱心如意。
按照太祖的規定,江西一省鄉試可以錄取40人。吳伯宗入選,且名列榜首。鄉試第一,俗稱“解元”。
于是有人說,通判王黻大人的夢已經應驗了。
翌年,吳伯宗赴京師南京,參加會試。會試在禮部貢院舉行,也分3場,于二月初九、十二、十五日舉行,考試內容基本與鄉試一樣。但入場時的搜查極寬,這是按照太祖的詔令放寬的,他說: “那些考生都已考中舉人,干嗎還像盜賊一般搜查他們?”不過,“號舍”的規矩還是有的。
主考官是陶凱,臨海(今屬浙江)人,時為禮部尚書,在詩文上造詣頗深。
二月二十八日發榜,吳伯宗榜上有名。
三月初一殿試,試時務策1道,時間以1日為限,日落前交卷。太祖對第一次殿試很重視,親擬了考題。殿試入殿也不搜查,數十排試桌呈東西排列,一人一桌。桌子很矮,如炕幾,北方睡炕的考生盤腿而坐,很習慣; 出生于南方的吳伯宗就不行了。后來,準許南方人攜帶折疊式桌子入內。當然,這是后話。答完卷后,卷子彌封,即把姓名、籍貫密封起來。
殿試名為太祖親自策試,實際上看卷的乃“讀卷大臣”。他們評閱完試卷,挑出10份最好的,排定名次,送呈太祖裁決。他在最滿意的一份卷子上朱批“第一甲第一名”6個大字。
待拆開彌封一看,此卷乃吳伯宗的。
此科共錄取進士120名。
三月三日發榜,殿上傳臚,第一聲傳唱“吳伯宗”時,吳伯宗和眾考生及文武大臣才得知,這大明第一狀元的桂冠落在了他的頭上。太祖也很高興,賜吳伯宗冠帶袍笏。
官府差人馳報金溪吳家,吳家歡天喜地。
撫州人聞訊,紛紛傳言: 通判王大人的夢,至今日方應驗。
二、得罪胡丞相
吳伯宗中狀元后,太祖詔授禮部員外郎。禮部為中央六部之一,掌禮儀、貢舉; 員外郎是禮部的官員之一,尚書、侍郎、郎中之下便是員外郎。洪武六年,吏部尚書詹同上疏,奏請編纂《大明日歷》,太祖詔準,命詹同與開國元勛宋濂為總裁官,吳伯宗等為纂修官,具體負責編撰。第二年五月,書成,記事自起兵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迄洪武六年,共100卷。這是吳伯宗步入仕途后做的第一樁大事。
編完《大明日歷》不久,吳伯宗便醞釀一個重大的舉動:彈劾右丞相胡惟庸。
胡惟庸是定遠(今屬安徽)人。明太祖起兵第3年上,即至正十五年(1355),胡惟庸來投奔,明太祖很器重他,把他從一個地方小吏提拔為中書省副丞相。當時,丞相(即左丞相)空缺,胡惟庸以副相的身份執掌中書省大權。他仗著皇上的信任,專權跋扈,獨操生殺黜陟權,有些事連皇上都不奏問,獨斷專行。百官的奏疏,他往往先私下拆看,不利于己的就藏匿不報,尋機報復上疏人。就連赫赫有名的開國第一元勛徐達,他都敢暗算。《明史、奸臣傳》收錄六大奸臣,胡惟庸名列第一。
吳伯宗官位不高,但他是開國第一狀元,很有些名聲,胡惟庸想拉他入伙,結為腹心。吳伯宗剛正不阿,不肯攀附。胡惟庸大為憤恨,找了個借口,把他貶出京師,謫居鳳陽(今屬安徽)。
吳伯宗不是個輕易屈服的人,雖遭貶謫,但決不肯向權臣胡惟庸低頭。他不顧個人安危,毅然上疏,彈劾胡惟庸專恣不法,告誡太祖不宜讓胡惟庸獨理中書省事,否則,必將禍國殃民。言辭極為激切。值得慶幸的是,胡惟庸漏看了他的奏疏,送到了太祖手中。太祖御閱,大為吳伯宗的剛直而感嘆,下詔召他回京,特賜衣紗。
到洪武十三年,太祖終于不能容忍胡惟庸擅權了,以謀反罪對他處以極刑,并下令廢黜丞相,永不再設。
三、老死于翰林院檢討任上
吳伯宗被召回京師后,太祖遣他出使安南。
安南衛(治安南,今貴州晴隆)地處南疆,為少數民族雜居區。吳伯宗出使,以名望、德行為當地人所敬重。后來,洪武二十一年的狀元任亨泰以禮部尚書出使安南。安南人提起兩位狀元來,引以為榮。吳伯宗完成使命回奏,太祖很滿意,授他國子監助教一職。助教是最高學府國子監的教官,位次博士。接著,太祖命他進講東宮,為皇太子朱標講解經義。他是第一個向朱標灌輸“正心誠意”之理學說教的人。后改任翰林典籍,掌管圖書。太祖出了10個題目,讓吳伯宗為賦,吳伯宗操筆立就,極其優美,明太祖很高興,賜他織金錦衣。
后來,吳伯宗被授予掌管祭祀事務的太常任司丞,他辭不就; 任他為國子監的副長官國子司業,他又辭不就。太祖火了,把他貶為金縣(今甘肅榆中)教諭。金縣偏在西北,教諭是縣學的教官。吳伯宗離京赴任,還沒有到金縣,太祖覺得他是個人才,貶謫金縣殊為可惜,遂召他回京,任命他為翰林院檢討。翰林院檢討位次翰林院編修,是個小官,一般以第三甲進士留館者充任。
至此,吳伯宗的官位幾度升降,一直都不高。
洪武十五年,太祖詔設殿閣大學士。原來,太祖殺胡惟庸廢丞相后,從前屬于丞相分管的事務,都壓在他的身上,日理萬機,仍忙不過來。于是,他決定設置殿閣大學士來襄理事務。殿閣大學士名目很多,有華蓋殿、文華殿、武英殿、文淵閣、東閣等大學士,皆以官位較低的編修、檢討、講讀充任,幫助他閱讀奏章,處理和起草文書,顧問應對。吳伯宗被授予武英殿大學士。
有明一代,狀元官為大學士者23人,吳伯宗為第一人。
翌年冬,吳伯宗的弟弟、三河(今屬河北)知縣吳仲實,薦舉人才不實,遭處罰,他的供詞牽連吳伯宗,吳伯宗的武英殿大學士官被革掉,降為翰林院檢討。不久,他老死于翰林院檢討任上。
上一篇:葉祖洽
下一篇:吳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