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祠八廟 管建分明
四祠:指的是將軍祠、倉神祠、土地祠和貽忠祠。八廟:指的是娘娘廟、關帝廟、財神廟、藥王廟、城隍廟、觀音閣和山神廟。上述建筑物,既分清康熙、乾隆、同治、道光四個不同歷史時期相建,又分官商分建和分管。遺憾的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如今已經基本上蕩然無存了!
祠
將軍祠,位于今新十字街近東北角上(原永吉—酒廠道東),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監造人是穆朱祜(穆克登長子、官至打牲烏拉三品總管),以將軍穆克登命名,實屬烏拉街鎮官通村“將軍傅”宗族的家廟,內供穆克登畫像,由該宗族自管。祠堂一間,青磚圍墻,磚門樓一座,上書“將軍祠”三個紅字(黑地),出自清末烏拉街秀才張若蘭墨跡。
倉神祠,位于“積谷倉”偏東,官建、官辦、官祭,由時任打牲烏拉三品總管索柱于清乾隆二十七年(1763)監造。正殿一間,圍墻土筑,板門樓一座,內供“倉神之位”牌位一個。
土地祠,兩座,官辦、商辦各一,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12)。其中東祠,位于“城隍廟”廟東,官辦、官祭。西祠,位于“藥王廟”廟西,商辦、民祭。
貽忠祠,又名“昭忠祠”,位于東門外道北(東窯坑道北),正南與“演武廳”相對,于清同治九年(1870)始建,經辦人是時任四品總管的巴揚阿。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山門一間,土筑圍墻,內供陣亡者靈牌計403位。轉年,該人升任吉林副都統,同年就病逝了!
烏拉、吉林兩城的“昭忠祠”,名同質不同的是,烏拉城的祠內,供奉的靈牌官丁皆有。吉林城的祠內,文供三品以上官員,武供二品以上官員,干脆沒有兵丁的份。
廟
娘娘廟,原名“三霄殿”,位于“百花點將臺”臺上,始建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正殿三間,內供云、碧、瓊三霄泥塑造像。開山始祖是木哈納正孝和尚及羅禪張四,匠工是蔡宗禮,監造人是時任四品總管的滿達爾漢,而不是穆克登。清康熙三十六年(1697),續建“東禪堂”時,監造人才是時任三品總管的穆克登。官辦。
以清順治十四年(1657)始,在此建衙時間為計,先有官衙,后有“三霄殿”。以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官衙遷出時間為計,衙、殿二者,并存時間計十六載。之后,附建圓通樓(靈官閣)。再后,又附建了樂賢亭。其中圓通樓建于三霄殿前即南側“白花點將臺”臺下,樂賢亭建于三霄殿正西,正孝和尚木哈納的坐觀(白塔)建于三霄殿正北?!皹焚t亭”三字,出自成多祿的墨跡。
關帝廟,俗名“老爺廟”,兩座,官商各一。其中總管衙門院東的為官辦,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九年(1701),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馬殿三間,鐘樓、鼓樓各一。監造人是時任三品總管的穆克登。清咸豐帝在位期間(1851—1861),曾御贈匾額一方,上書“萬事人極”四個字。另座“老爺廟”,位于舊街古城東北隅(今改型重建),始建于清康熙四十二年(1703)。商辦,主體建筑群毀于“文革”期間。
財神廟,位于舊街古城第三道城墻外墻南側(原舊街鉚焊廠院西),始建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五間,南山門三間。商辦。
藥王廟,位于鎮中心西南隅(今老街道西),始建于清乾隆三十年(1765),正殿三間,后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五間,南山門三間。商辦。
城隍廟,緊依官衙近東“關帝廟”廟東相建,始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1842),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馬殿三間。官辦。
觀音閣,位于清新城北門外東側(今舊街村一社),始建于清道光二十四年(1844),坐南朝北,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三間,山門三間,鐘樓一座。官辦。
山神廟,位于舊街“老爺廟”院西,始建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正殿三間,東西配殿各六間,除西殿北三間是禪堂外,余下九間均系寄存靈柩的地方。院周以青磚圍砌,南墻正中磚門樓一間,門樓兩側各旋門一座,門外豎8米旗桿兩根。商辦。
以現今的27個村為計,除官通(滿族“將軍傅”聚集居住村)、太平山(漢族漢人村)、阿拉底(朝鮮族居住村)、二道(朝鮮族居住村)等4個村沒有廟宇之外,其余23個自然村均有“八尺方廟”。廟堂拆后建學堂,基本成了“不成文便成文”的定律。
上一篇:各揣心腹重事 互相“秦晉聯姻”-烏拉街歷史文化
下一篇:土匪一打烏拉城 洗劫商號綁人質-烏拉街歷史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