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若觀火》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建安十九年(公元214年)劉備率軍包圍了成都,劉璋部屬蜀郡太守許靖想越城投降,后因被發覺,沒能成功。劉璋因考慮到益州危亡,近在旦夕,所以不予追究,沒有殺他。劉璋投降之后,劉備因此看不起許靖,不予敘用。法正對劉備的作法看得比別人都深一層,他向劉備指出:許靖屬于那些徒有虛名而無其實的人,這種人在全國各地都有,只是目前處于創業之初,不可能挨家挨戶去說明,許靖的虛名,傳遍天下,如果對他不以禮相待,就會使天下不明白真相之人以為劉備輕視賢才,這對于吸引人才去共建大業是十分不利的。法正建議劉備敬重許靖,以便向天下之人宣傳自己敬賢重才的態度。對這一重大建議,劉備是采納了的。
建安二十二年(公元217年),曹操收降張魯,據有漢中。漢中為益州北部的天然屏障,而曹操平定漢中之后,不乘勝攻入巴蜀,卻留下夏侯淵、張郃駐守漢中,自己立即回師,法正以其特有的洞察力,判斷曹操的行動異常,認為他倉促北還,并非智謀不及,力量不足,肯定是存有內患才迫使他這樣做。留守漢中的曹軍將領夏侯淵、張郃,其才干謀略比不上劉備的將帥,若發兵討伐,一定會取得成功。法正還進一步設計了奪取漢中之后的韜略:發展農業生產,屯積糧食,靜觀對方矛盾,尋找可乘之機,條件一旦具備,出兵攻擊,上可以消滅敵人,尊崇王室;中可以蠶食雍、涼二州,拓寬疆土;下可以固守險要地形,為打持久戰奠定基礎。
劉備十分欣賞法正的韜略,隨即揮師北上,進入漢中,建安二十四年 (公元219年),劉備從陽平關(今陜西勉縣西北白馬城)南渡沔水(即今漢水)沿著山勢,向前推進。在定軍山 (今陜西勉縣東南)扎下營寨。當夏侯淵率軍來爭奪時,法正把握戰機,建議出擊,劉備命令黃忠居高臨下,擂鼓吶喊,向夏侯淵軍沖去,夏軍被擊潰,夏侯淵等人陣亡,漢中這一重要戰略地,終于控制在劉備手中。曹操在西征烏丸時了解到戰況,得悉法正的用兵韜略,傷感中不無欽佩地講,劉備本人不可能有這樣的高超韜略,背后一定有人指點,實際上,曹操的許多制勝韜略也是別人所教,劉備作為霸王之主,善于采用正確的韜略,也正是其具有才智的反映,曹操的議論,正好反映了曹操本人的恥恨心態。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劉備稱漢中王,任命法正為尚書令、護軍將軍。第二年 (公元220年) 法正因病去世。
劉備對法正言聽計從,正是有了法正輔助,劉備才勢力大盛,割據一方。對于法正的死,劉備痛心疾首。
諸葛亮對法正的評價也很高,贊嘆法正的智慧和韜略。劉備稱帝之后,準備東征孫權,為關羽報仇雪恨。大臣們都來勸阻,但劉備一概不聽。章武二年 (公元222年) 劉備軍隊大敗,后退守白帝城。諸葛亮嘆息說,法正如果健在,就一定能夠制止劉備,決不會使他向東進軍,即便東征,也一定不至于遭到如今這樣的慘敗。
上一篇:《洞若觀火:孫權攻滅黃祖》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洞若觀火,明察秋毫》三國謀略智慧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