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蔭澄
字平伯。陜西韓城人。清順治九年 (1652)進士,三甲第二百七十四名。順治十一年 (1654) 知文登縣事。天資端謹,居官不憑借他人,巨細皆由己出。不多事以擾民,不徇私以屈人。性善記憶,事經審斷,人無敢冒以私。在文登任職15年,百姓不知有吏,而亦未嘗有重犯法者。康熙元年(1662) ,值于七起義,李蔭澄守御得法,城未攻破。與文登營副將劉進寶雪夜奇襲昆崳山禪教寺,打敗起義軍,斬殺首領常和尚,對隨從起義人員大多釋放。后因假冒逃人一案被革職。
附1: 賽玉纮《李公〈實政記〉序》[1]
龍門平伯李公,牧我文,歷有年所。德化既孚,誦聲載路。於是,邑之紳士思欲行公於遠,傳公於后,而旁采臚言[2],匯為 《實政記》 ,以詠歌而舞蹈之。予展讀再三,拜手[3]曰: “美哉! 洋洋乎,公何得人心之深耶! ”昔者,晏子治齊,首舉儉力孝弟[4],而惰民毀之; 決獄不辟強御[5],而強御毀之; 左右所求,法則予,非法則否,而左右毀之; 事貴人不過禮[6],而貴人毀之。夫晏子非所稱賢大夫耶? 而何以群毀之若是? 蓋人心之難得久矣!文,固齊地也。壤雖褊[7],戶不下數萬,其間大小強弱貴賤之屬,嗜好至不一,疑人心之難得,若與晏子無異者,乃交口而誦我公,如鼓宮宮應,鼓角角應[8],其故何與?豈古之人與今人之心有不同與,抑俗隨化遷,古人直而今人獨佞與?馀嘗溯 《春秋》而上之,如康衢[9]有歌,華封有祝[10],彼獨非古人與,豈其人亦佞與?至於食炭炙艾[11]之謠,則皆春秋以降者也,又何其直與! 由此觀之,未可謂古人直而今人獨佞也。公何得人心之深耶? 豈非公之德化有以致之而能然耶? 雖然,公去政九年矣,今始匯而記之何居? 蓋自古上之愛其下也,必待久而不變,而后油然以入; 而下之戴其上也,亦必待久而相信,而后翕然[12]以歸。子產[13]誨子弟,殖田疇; 孔子袞衣章甫,實獲我所[14],其前效可睹已。陳氏豆區釜鐘[15],厚施於民,民非不歸也,久之,而掉臂以去[16]。今邑人之匯而記之者,不作於三年、六年之前,而作於九年之后,此正足以見今之人不為佞,而公之德化深入人心,涵濡[17]漸摩[18],於遲之又久之會[19]也。豈不美哉! 豈不羨哉! 公自蒞官以來,凡課士勸農、興利捍患諸美政,載諸記,彰矣。余不具論,論人心之難得也如此,公之得人心之深也如此。而凡今天下之為民牧與后之牧我文者,試取是書讀之,其亦有所觀感而興起也夫!
附2: 林起宗《李公去思碑記》
公諱蔭澄,字平伯,陜西韓城人。登順治壬辰(1652)進士,剖符文邑。性介直不阿,潔清自異。左右燕閑,未嘗顰(pín)笑有假,尤嗜淡泊。初攜家至邑,見邑凋敝,逾月即遣回,孑然一身,殫精縣事。簿書之馀,挑燈擁衾,猶詩書自娛。晨夕間,茗一碗、蔬一盤而已,時人稱為 “苦行官” 。公有軼人[20]之資,馭眾接物,事當前輒晰其本末。尋常閱歷,過眼能識之。迨歲時既久,有再值[21]者,人某某,事某某,皆如熟悉。是以耳目不假[22],聲色不大[23],人舉無遁情[24]焉。天性既優,其於邑中興除,當因者準之成規[25],當革者不難[26]創舉,一求其便於民者行之。因而官有馀閑,民皆安枕。前之文邑,頻罹(lí)災祲(jìn),哀鴻未集者,幾幾乎有安阜之風[27]。一時政聲遠播,中外傾心。不惟山左報政第一,海內稱廉亦無兩焉。屈指內擢[28],可計日待,奈厄於叛案停升之例[29]。歷文至十五年,公無郁郁之意,民有熙熙之樂。忽有假冒逃人一事,被議去官。公處之漠如,而邑之貴賤老幼,無不呼天搶地,謂“奪我之慈母,而莫問之彼蒼[30]”也。去之日,爭立石以志愛。公德政深且久,悉數之不能擢發[31],惟約舉數端,莫罄(qìng)其萬一也。公去矣,襦(rú)绔(kù)興思,峴山墮淚[32],於公何裨? 然使后之官是邑者,媲羨重光[33],奉為先型[34]焉,非[35]公之德垂萬年而不朽者哉!
【注釋】
[1] 《實政記》序: 李蔭澄離任后,文人將其事集為 《實政記》一冊,現散帙無存,唯有文登進士賽玉纮所作序言,收于《慵齋集》 中。
[2] 臚言: 傳言。
[3] 拜手: 亦稱“拜首” ,古代男子跪拜禮的一種。
[4] 孝弟: 也作“孝悌”。孝順父母,敬愛兄長。
[5] 強御: 橫暴有勢力者。
[6] 過禮: 本指結親下聘。此指贈送禮品。
[7] 褊: 狹小。
[8] 鼓宮宮應,鼓角角應: 演奏“宮”音,其他宮音就回應; 演奏“角”音,其他角音就回應。宮、角,皆五音 (宮、商、角、徵、羽) 之一。
[9] 康衢(qú)有歌: 康衢,寬闊平坦的大路。一說位于山西省臨汾市堯都區康衢莊。據 《列子》記述,堯治理天下50年后,一次微服游于康衢,聽小孩在唱: “立我蒸民,莫匪爾極,不識不知,順帝之則。”意思是: 使我百姓有衣食,莫不是你英明政策,大家不投機、不取巧,順乎自然法則。堯看到百姓怡然自足,非常高興,于是召舜,禪以天下。后因稱歌頌盛世之歌為 《康衢謠》 。
[10] 華封有祝: 華人祝帝堯多壽、多福和多男,亦稱“三多” 。后人以“華封有祝”為祝福之詞。華,地名,今陜西華縣;封,謂華地守封疆之人。
[11] 食炭炙艾: 形容忠孝。食炭,周晉豫讓欲為智伯報仇,漆身為厲,吞炭為啞,行乞于市。襄子出,豫讓行刺不成,請其衣,拔劍三躍擊之,伏劍而死。炙艾: 《宋史·太祖記》 : “太宗嘗病,亟,帝往視之,親為炙艾。太宗覺痛,帝亦取艾自炙。”食炭形容“忠” ,炙艾形容“孝” 。
[12] 翕 (xi) 然: 一致的樣子。
[13] 子產: 春秋鄭國人。姓公孫,名僑,字子產。著名政治家和思想家。
[14] 孔子袞 (gǔn) 衣章甫,實獲我所: 孔子 (塑像) 穿著繡黼黻紋的禮服,戴著緇布冠 (坐在圣廟中,受到世世代代人的敬仰) ,實在是得其所在。
[15] 陳氏豆區釜 (fǔ) 鐘: 陳氏根據不同情況,救濟民眾不同數量的糧食。陳氏,春秋宣公時,陳人殺太子卿御寇,陳完奔齊。及五世孫無宇始大于齊。下文引自 《左傳·昭公二十六年》 。豆區釜鐘: 古量名。四升為一豆,四豆為一區,四區為一釜,四釜為一鐘。
[16] 掉臂以去: 擺動手臂,不顧而去。這里指陳氏后代惰怠,不再惠顧民眾的結果。
[17] 涵濡: 滋潤,沉浸。
[18] 漸摩: 即“漸仁摩誼”,以仁義感化教育民眾。
[19] 會: 時刻、機會。
[20] 軼人: 才能出眾的人。
[21] 值: 遇,逢。
[22] 耳目不假: 意謂不依靠部屬匯報情況。
[23] 聲色不大: 對人不疾言厲色。
[24] 舉無遁情: 完全沒有隱情。
[25] 當因者準之成規: 應當遵襲的以成規為準則。因,沿襲。
[26] 不難: 不以為難,即不畏難。
[27] 幾幾乎有安阜之風: 接近于安定富足。幾幾乎: 幾乎。
[28] 內 (nà)擢: 接納提升。“內”同“納”。
[29] 奈厄于叛案停升之例: 無奈被叛案停升之例所困。厄,困于; 叛案,即“假冒逃人”案。
[30] 而莫問之彼蒼: 為什么不問蒼天。蒼天有眼,可以明斷。
[31] 數之不能擢發: 即擢發難數。
[32] 峴山墮淚: 峴山,在湖北襄陽 (今襄樊市)城南,又名峴首山。西晉羊祜鎮襄陽時,常登此山,置酒吟詠。據《晉書·羊祜傳》: “羊祜去后,百姓至峴山憑吊羊祜而流淚。”后謂因感念地方官德政而流淚。
[33] 重光: 比喻累世盛德,輝光相承。
[34] 先型: 前輩楷模。
[35] 非: 豈非。豈不是。
上一篇:李祖年
下一篇:李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