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傳統文化·宗教文化·俱舍學派
亦稱俱舍宗,中國佛教學派之一。以研習、弘揚世親的《俱舍論》而得名,學者稱俱舍師。俱舍論的弘揚分為兩個階段:一為南朝宋、齊、梁三代,說一切有部的毗曇學隆盛,陳真諦譯出《俱舍論》稱舊論,其弟子加以弘傳;二為唐玄奘印度求法后重譯《俱舍論》,稱為新論,其弟子多半從事研習,為第二階段。俱舍師的中心觀點是把世界一切主客觀現象按王蘊、十二處、十八界三科分類,用五位七十五法加以總括。他們架取經部的“現在有體,過未無體”之說。認為諸法雖然實有,然而三世遷流,有生有滅,現在為生,過去為滅,滅是現在必然的推移,不另外等待因緣,而生就必然有令生的原因,于此有六因、四緣、五果之說。俱舍師還建立了兩重因果論,即有漏和無漏之說。第一階段弘傳俱舍論的俱舍師有慧愷、法泰、道岳、智敫等;第二階段除玄奘外,其門徒神泰、普光、法寶分別作《泰疏》、《光記》、《寶疏》各30卷,合稱俱舍三大家。七世紀中,日本僧人到中國求法,從師玄奘,把法相宗,俱舍教義帶回日本,從此他們的法相宗學人同時兼習此論,其他宗派也有人研習,成為日本古代八宗之一。
上一篇:中華傳統文化·哲學文化·俱分進化
下一篇:中華傳統文化·戲劇文化·元雜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