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勞塞維茨
德國著名軍事戰略理論家。12歲加入普魯士軍隊。1801年進入柏林陸軍大學,1806年隨奧古斯特親王參加耶拿戰役,遭法軍俘虜。1808年回國,積極支持普魯士的軍事改革。在拿破侖入侵俄國(1812)前夕,加入俄國軍隊兩年,成為一名出色的幕僚人員。1818年晉升將軍,并出任陸軍大學校長。在任內的12年間致力于享有盛名的《戰爭論》及其他軍事著作的寫作。他主張“戰爭無非是政治交往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否定戰爭本身就是目的??藙谌S茨天性緬腆而敏感,沉默寡言,這不僅是他出身貧寒使然,也反映出該時代德國文學和哲學對他的強烈影響。他同當代最卓越的人物聚會,其中有黑格爾、施特勞斯、蘇赫、申克爾,以及歌德的女友阿瑪莉·馮·伊姆霍夫和其他許多精神世界的代表人物。他從未掛帥出征,獨擋一面,只是在充當幕僚時膽識過人,不乏真知灼見。他冷靜審慎,頭腦清晰,意志堅定而不可動搖。他以一種少有的批判才能去熱愛真理,他集如此敏銳的思考力,如此深厚的感情和細微的感覺于一身的情況是罕見的。他在《戰爭論》中提出總體戰略概念,對現代戰略思想具有深刻的影響,被譯成多種文字,受到各國兵家普遍重視。這使他永遠置身于同世紀的偉人行列。馬克思和恩格斯詳盡評述過他的著作。列寧也同樣努力研究過克勞塞維茨的著作,特別是在第一次帝國主義世界大戰年代,這關系到說明馬克思主義的戰爭觀并為武裝起義做準備。這一研究直接反映在列寧在這一時期,尤其是在1915年寫的著作上。列寧對《戰爭論》作了廣泛的摘錄,在所作批注中再三強調克勞塞維茨的辯證的思想方法,及其在戰爭的種種問題上的運用。列寧通過他的關于每一戰爭性質的學說進一步發展了克勞塞維茨關于政治和戰爭的關系的學說。20世紀中葉,隨著遠程武器系統的出現,克勞塞維茨的戰略思想因限于陸上作戰而顯出其局限性,但他們提出的許多基本原則依然正確、有效。
上一篇:克利斯提尼
下一篇:公理思維修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