扇面趣談·何紹基
何紹基(1799~1873),字子貞,號東洲居士,晚號蝯叟。湖南道州(今道縣)人。清代著名書法家、詩人、學者。何紹基系清代著名學者阮元的門生。道光年間進士。曾任翰林院編修,國史館提調、提督,四川學政,主講濟南、長沙等地書院,晚年主持蘇州書局、揚州書局。他博學多才,對經學、文字學、金石、史地均有造詣。書法由顏真卿入手,注重碑學,筆意縱逸超邁,醇厚有味,成就斐然,堪稱碑學大家。深通畫法,繪蘭、竹、石,寥寥數筆,金石書卷之氣盎然; 其山水畫,隨意揮毫,取境荒寒,景象蓬勃。只是不輕易作畫,有時隨畫隨毀,故流傳不多。著有《東洲草堂詩鈔》《東洲草堂文鈔》《惜真味齋經說》《說文段注駁正》《史漢地理合證》等。
學書重骨不重姿
何紹基的書法,四體皆工,大小兼能。其楷書取顏字結體的寬博而無疏闊之氣,摻入北碑及歐陽詢、歐陽通險峻茂密的特點,追求《張黑女墓志》和《道因碑》 的神氣,不同凡響。小楷兼取晉法,筆意含蘊。行草書熔篆、隸于一爐,駿發雄強,獨具面貌。他的篆書,中鋒用筆,并能摻入隸筆,而帶行草筆勢,亦自成一格。他的書法早年秀潤暢達,徘徊于顏真卿、李邕、王羲之和北朝碑刻之間,有一種清剛之氣; 中年漸趨老成,筆意縱逸超邁,時有顫筆,醇厚有味; 晚年人書俱老,爐火純青。《清稗類鈔》說他“行書尤于恣肆中見逸氣,往往一行之中,忽而似壯士斗力,筋骨涌現; 忽而如銜環勒馬,意態超然。非精究四體,熟諳八法,無以領其妙也”。他的扇面更重筆力和效果,“筋骨涌現”和“意態超然”的特點更為明顯。
何紹基像
何紹基主張: “學書重骨不重姿。”他極力推崇碑學,說: “書家須自立門戶,其旨在熔鑄古人,自成一家。”他的執筆方法十分獨特,曾自述: “每一臨寫,必回腕高懸,通身力到方能成字,約不及半,汗浹衣襦矣。”后人稱此執筆方法為“回腕法”。這種本來不符合正常生理習慣的笨拙別扭的執筆方法,卻收到了意想不到的藝術效果,別有一種拙中含巧的意趣。
《墨蘭》扇面 何紹基
《書法》扇面 何紹基
上一篇:閑章趣談·何紹基
下一篇:印章趣談·何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