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突圍(1946年6~7月)
1946年6至7月,人民解放軍中原軍區部隊在鄂豫皖邊區突破國民黨軍包圍,進行戰略轉移的作戰。
1946年6月下旬,國民黨軍約30萬人將中原軍區部隊5萬余人包圍在鄂北宣化店地區內,企圖一舉殲滅。根據中共中央指示,中共中原局、中原軍區決定突出包圍,遂率第2縱隊(缺15旅)為西路突圍部隊,于29日晚由平漢鐵路柳林、李家寨段突破封鎖線,向西北急進,國民黨軍急令第41、第3、第15、第47軍追堵。7月8日西路突圍部隊突破國民黨軍唐河、白河封鎖線,然后分兵兩路向西挺進。一路戰勝了國民黨軍在荊紫關和鮑魚嶺等地的追堵,于27日抵柞水,而后進入陜甘寧解放區。另一路突破梁家墳、漫川關封鎖線,于28日進入陜南。
中原軍區第1縱隊(欠第1旅)和第2縱隊第15旅(欠第45團)為向西南突圍部隊。7月1日突破國民黨軍整編第75、第66、第11師各一部的圍堵,越過平漢鐵路,進入安陸、應山(今湖北廣水)地區。7月11日,突圍部隊一部西渡襄河,一部轉道北上,進至伏牛山,與河南軍區會合。渡過襄河的部隊于27日進至武當山與江漢軍區部隊會合。
向東突圍部隊第1縱隊第1旅,為掩護主力西進,在白雀園等地區經過3天的阻擊后,又沖破國民黨軍的堵截,于7月20日進入蘇皖解放區。
河南軍區掩護中原主力越過平漢鐵路后,于7月下旬在盧氏、雒南(今陜西洛南)地區開展游擊戰爭。江漢軍區部隊于中原軍區主力越過平漢鐵路之后,向西挺進。后轉向竹山、竹溪地區,與左路軍會合。鄂東軍區完成掩護主力突圍的任務后,以團為單位分路向南突圍,到達鄂皖邊地區分散開展游擊戰爭。
中原部隊突圍,勝利地完成了戰略轉移,并牽制了國民黨軍大量的兵力,有力地配合了其他戰場的作戰。
1946年8月底,人民解放軍第359旅中原突圍后返回延安,受到當地軍民的熱烈歡迎。
上一篇:《魏攻蜀之戰(6年)》真實記錄與故事
下一篇:《伊闕之戰(公元前9年)》真實記錄與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