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雅幽麗諸宮調·一曲歌罷無跡尋
諸宮調,是我國宋元時期很流行的一種長篇說唱文體,由韻文和散文交錯組成。在我國文學史上,這是首次采用多種宮調演唱的文體,突破了以往說唱文學用一種宮調或一支曲子單調重復的局限。但諸宮調在宋元興盛后.到明清之際竟絕傳了。一種說唱文體走進了沉默。
諸宮調有豐富的表現力。它以通俗流暢的散文說白,用多種宮調連續交替演唱。這就好象長篇敘事詩,可以表現更復雜的內容,使故事得以自由發展。部分唱詞又兼有代言體特征,使人如臨其事。因此,從“桿棒樸刀,長槍大馬”的浴血戰事,到“風花雪月,倚翠偷期”的愛情纏綿,凡能吸引、激勵、愉悅聽眾的,在諸宮調中都有反映。
在市民階層發達的宋代,諸宮調不僅極受市民歡迎,而且自孔三傳首創后,“士大夫皆傳誦之”,可見它是雅俗共賞。(《武林舊事》中記載當時有《諸宮調霸王》《諸宮調卦冊兒》等劇目,可惜現在已只字不存了。)南宋時,諸宮調在皇廷內院里廣為流行,出現了宮廷諸宮調藝人。
金代是諸宮調的高峰期,出現了《鄭子遇妖狐》、《井底引銀瓶》、《雙女奪夫》等等眾多作品,但現在也蕩然無存了。我們所能見到的只有一部《西廂記諸宮調》和殘存三分之一的《劉知遠諸宮調》。這兩劇的曲文優美,語言典麗,情節曲折,遺憾的是曲調已失,再沒有人能唱出當時的清新婉轉,典雅幽麗。
在元代,諸宮調仍然流行。《青樓集》中記載當時有趙真真、楊玉娥、秦玉蓮等著名演唱者。當時的藝人更是“沖州撞府”四處流動“作場”演出。作品有《趕蘇卿》五套,《蘇卿》三套,《雙漸小卿》引辭一套,以及《五代史》、《七國志》等等。現已皆佚。當時蔚為大觀的《天寶遺事諸官調》,全套五十八曲,現僅存殘曲五組。
元代之后,雜劇和傳奇興起,諸宮調逐漸衰微。到明清,曾以“文辭優美,韻律和諧,典雅幽麗”著稱的諸宮調銷聲匿跡了。失傳的原因眾說紛紜,但作為一種文體,它已是一笛秋音唱晚風,“藝絕一時,后無繼音”了。
諸宮調填補了雜劇、傳奇與早期簡單的說唱形式之間的一段空白,但諸宮調本身的空白,今人已無力填補。一種說唱文體在琵琶,秋笛聲中無跡可尋,終成絕唱。
上一篇:關于月季花
下一篇:軍紀蕩然致敗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