齋號趣談·翁同龢
翁同龢(1830~1904)字聲甫,號叔平,晚號松禪老人,江蘇常熟人。清政治家。咸豐間狀元。歷任陜西學政,戶部侍郎,都察院左都御史,刑部、工部、戶部尚書,加太子少保銜,協辦大學士、軍機大臣兼總理各國事務衙門大臣等職。中法戰爭時,主張抵抗。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堅決主戰。《馬關條約》簽訂后,他支持維新變法,是 “帝黨” 的重要人物。1895年支持康有為等人成立強學會。1898年,密薦康有為起草 《定國是詔》,遭慈禧疑忌,被罷官。他在朝達40余年,一生參與近代諸多重大政治活動,被康有為尊為 “中國維新第一導師”。有 《翁文恭公日記》 等行世。
主要書齋號有: 瓶廬。
瓶廬翁同龢平生思想開通,對外反對列強侵略,對內主張改革弊政。認為改革必須 “從內政根本變起”,“盡革天下弊政”,為此他引薦維新人士,支持戊戌變法,遭到守舊派頭子慈禧太后的忌恨,于變法之初,即被罷官,遣回原籍。
翁同龢被逐出京城,放歸故里后,初無定居,以后他在常熟西門外鵓鴿峰麓祖塋祠堂旁,筑樓數間,樓前略具園亭景物,題室名為 “瓶廬”。瓶廬一為喻其小。比起京城官邸,瓶廬自然顯得簡陋窄小; 二為喻其困。按清代體例,革職后受到管束處分的官員,每逢朔望,須向衙門報到,請求督教。為此,他曾自訂規約揭示門首: 不赴宴會,不管面事,不啟筆墨,不作薦書,不見生客。時人稱為 “五不居士”。大有現代 “不許亂說亂動,只許老老實實” 的架式,故他身處瓶廬,猶如困處斗室。
翁同龢在瓶廬中,每日讀書自娛,吟詩度日。自號瓶生,別署瓶廬居士。其詩文得桐城之傳,皆簡重有度,后結集,即以齋名命之為 《瓶廬詩文稿》。他還曾親書自家墓碑: “清故削籍大臣翁同龢墓”。并自作集四書句子的挽聯:“朝聞道夕死可矣,今而后吾知免夫。”
晚年他推重讀書,曾撰有楹聯云:
綿世澤莫如為善,
振家聲還是讀書。
死后即葬于虞山鵓鴿峰下 “瓶廬” 之畔。
1990年,翁同龢的玄孫美籍華人翁興慶先生,將常熟古城區翁家巷門的翁氏故居捐贈給國家,并親書 “翁氏故居” 門額。當地政府撥出巨款修繕故居,并在此成立“翁同龢紀念館”,請愛新覺羅·溥杰先生書寫館名,已于1991年11月1日正式對外開放。次年,即被列入江、浙、滬旅游新景點。
翁同龢書齋一角
上一篇:齋號趣談·羅竹風
下一篇:齋號趣談·翁方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