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沉帝王夢·京城之旅·北京·高墻深池帝王夢
西安半坡遺址表明,中華民族聚落而居時就有營造城池的舉措,今北京房山縣琉璃河董家林村的商代遺址,也記錄著北京先民營造城池的歷史。城池的歷史伴隨著中華民族的歷史演進。在北京,從燕王侯至遼、金、元、明、清,城池不僅護衛著北京的經濟、文化不受侵擾,還穩固著封建王朝的政治統治。幾千年來,這里有過勵精圖治,也有過權閹當道;有過開明君主,也有過昏庸帝王;上演過改朝換代的一幕幕悲歡,也明滅過中國文化的一次次輝煌。
筑城以衛君
《吳越春秋》云:“筑城以衛君?!敝芴熳臃址庵T侯,天子所居為“國”,諸侯所居為“家”。“國”就是用城垣圍繞、以兵器“戈”守衛的方形土地。這個漢字形象地表明著都城的實質。《呂氏春秋》載:趙國大敗齊國,將三萬敵尸堆積合葬,“以為二京”,這是“京”字的本意——高丘。后人稱君王居住的城為京城,一則表示著都城地勢之特點,二則表示著君王居高臨下的統治。中國的都城,從來就有著作為軍事堡壘和政治中心雄視天下的地位。秦王掃六合,就選擇了形勢險要、物產豐富的形勝之地咸陽建都。
北京自遼代成為陪都始,就以高墻深池來護衛君王。遼最初沿用唐藩鎮時代的宮殿和城垣,隨后加以增減修建。興宗重熙五年正式興建壯麗偉觀的皇城?;食茄匾u幽州城內子城位置,建于西南高處,“幅員五里”,墻高3丈,寬1丈5尺,四面均有門,東為宣和門,西為顯西門,南為南端門,北為子北門?;食峭膺€建有外城。金中都的筑城是北京第一次大規模改建。天德三年(1151)三月,海陵王“詔廣燕城,建宮室”,為此,派人赴汴京實測北宋都城“闊狹修短,曲盡其數”。中都城的總體規模是外城周37里余,十二城門,外城內有皇城,皇城位于外城中部偏西南,“城之四周,……九里三十步”(《大金國志·燕京制度》)?;食侵畠鹊膶m城,正前為應天門,后為仁壽門,左右為日華、月華門。此項工程調用民夫八十萬,兵夫四十萬,“殫竭民財,不可勝計”。結果于遼故城之東、西、南三面皆大為增廣,除北面因舊河道所阻不能擴展外,其余三面均外展3里。外城城門一說有十三門,即北城東北角有光泰門,為皇族宗親游北苑而辟。這三重高墻及墻外深深的壕溝,層層護衛著君王,把君王與民眾遠遠隔離開來。
忽必烈初至燕京,蒙古族貴族巴圖魯(亦譯霸突魯)就勸說他:“幽燕之地,龍蟠虎踞,……駐蹕之所,非燕不可?!睗h族謀士郝經等也主張“都燕”,于是,忽必烈忘記了其先祖成吉思汗的告誡,將首都從漠北和林遷至燕京,住進了泥土建造的房屋。
元大都的修建歷時二十一年,是北京城第二次大規模改建。大都有大城、皇城、宮城三重城垣。大城亦稱外城,現稱之為大都土城。大城呈南北略長的長方形。今鼓樓處有一“中心閣”,閣西十五步有“方幅一畝”的中心臺,即當年大都的中心位置。《元史》載:大都“城方六十里”。實測全長28600米,南北長7400米,東西寬6650米,高6.67米。城墻夯土而筑,基寬24米。墻中有永定柱(豎柱),維木(橫木)加強土墻強度,頂部中心有排水用半圓形瓦管,城壁用蘆葦為蓑防雨,叫做“草苫土筑”。外城“憧憧十一門”,城中道路也完全恪守“九經九緯”建制。城門外還各有一重城門,外設木制吊橋跨于護城河之上。
北京元大都和義門甕城城門遺址
北京紫禁城
元大都的皇城和宮城都建在外城之先?;食窃谕脸莾饶喜恐醒氲貐^中心臺的南北中軸線上,周長約20里,基寬1丈左右,高3丈5尺5寸。皇城墻稱蕭墻,又稱紅門闌馬墻。它將宮城、太液池、興圣宮、隆運宮包圍形成又一重防御的屏障。宮城也就是后來所說的紫禁城,位于皇城內南部偏東,西臨太液池,長方形,周長約8里余,宮城主要建筑分南北兩部分,即前殿后廷。
永樂四年(1406),明成祖朱棣下詔營建北京城,這是北京城第三次大改建。次年動土,永樂十八年基本竣工。
紫禁城即宮城(今稱故宮),是整個城市的核心。因北極星高居中天,眾星拱衛,有紫垣紫宮之稱而得名。紫禁城的峨峨高墻至今風采不減。北面玄武門,外有萬歲山為屏障。南面承天門至午門間有開闊的庭院,循“左祖右社”之制建有太廟和社稷壇。宮廷的主建筑都在全城中軸線上。午門至乾清門是外朝,為行使權力之處,乾清門到玄武門是內廷,為帝后居住之地。紫禁城外有筒子河護衛。
紫禁城外為皇城。皇城內乃百姓不得踐踏之地。承天門往南至大明門,有封閉的宮廷廣場,呈“T”字形,有寬闊的御道和千步廊,分布著五府六部衙署,國家的權力重心在皇帝一握之中?;食侵荛L約18里,有六個城門。
皇城外還有內城,城周44里,墻高約12米,九門。正統四年(1439)建九門城樓,正陽門正樓一,門外有小城月城,各建左右樓一。內城外還有深深的護城河。
為防御逃至蒙古草原的蒙古貴族殘部的搔擾,明王朝又計劃建一周長120里的外羅城,將內城圍起來,后終因人力、物力、財力的匱乏而只筑了內城以南、東、西南28里。嘉靖四十三年(1564),又在各城門外修甕城,用以駐扎守城將士。外羅城的形成,就使得北京城呈現了獨特的格局,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凸”字形帝都。
永樂十九年正月初一,明成祖朱棣正式宣布北京為帝都,并在奉天殿接受百官朝賀。升北京為京師后,明朝十四帝,清朝十帝,帝祚綿延達五百余年。
八臂哪吒城
由北京城奇特的“凸”字形,人們附會出許多故事,“八臂哪吒城”即為其中之一。
傳說北京原是苦海幽州,海里住著孽龍。元朝有個叫劉秉忠的和尚,通曉“三式六壬遁甲之術”,又精通儒家典籍,他設計出的大都城正是哪吒三頭六臂兩足:南面三門是三頭,東西六門是六臂,北面兩門則是兩足,這三教合一的設計者使大都城染上了神道色彩。也有人說,八臂哪吒城是劉伯溫所建。劉伯溫和姚廣孝奉永樂帝之命到北京來建城,冥思苦想未得鎮龍好計。有一天,他們各自聽見一個脆生生的童音說:“照著我畫,不就成了嗎?”又看見一個圍荷葉邊披肩的孩子總在他們前面走,于是他們恍然大悟:把北京城修成八臂哪吒模樣,就能鎮住兇惡的孽龍了!這座城正南中間的門叫正陽門,是哪吒的頭,城東半部崇文門、東便門、朝陽門、東直門,是哪吒右半邊身子的四條臂;西半部宣武門、西便門、阜成門、西直門,是哪吒左半邊身子的四條臂;北面城門安定門、德勝門,是哪吒的兩足;城里四方形的皇城是哪吒的五臟。
果然,孽龍被八臂哪吒嚇住了,一家大小都鉆入了玉泉山的海眼里。然而他不甘心,有一天,帶著龍婆和龍子龍女,變成一家人模樣,推著獨輪車進城,企圖將北京的水全部收走。他們走一處吸一處,城里的水很快被吸干了。龍公龍婆推著龍子龍女變的水簍子往西山趕。一個叫高亮的工匠(一說為劉伯溫手下的將軍)自告奮勇去追水。劉伯溫叮囑他,只要將水簍扎破就趕快往回跑,千萬別回頭。高亮在一片柳樹林里發現了孽龍一家,趕緊沖過去,一槍扎破了一個水簍。另一個水簍趕緊變成一條小龍,“嗖”地一下鉆進了玉泉山的海眼。龍公龍婆大怒,拼命追殺高亮。高亮撒腿往回跑,眼看到了西直門,他不禁松了一口氣,竟忘了劉伯溫的囑咐,一回頭,龍王放的水就把他淹沒了。現在西直門外有條高亮河(亦名高粱河),河上有座高亮橋,相傳即是為紀念高亮而建,其實,這橋為元世祖忽必烈于至元二十九年(1292)所建。可惜,高亮扎破的水簍中裝的是苦水。所以北京城雖然又有水了,卻大多是苦水,而甜水被小孽龍帶到了玉泉山海眼,所以玉泉山的水都是甜水,皇家飲水便都取自玉泉山。玉泉水水質極好,乾隆譽其為“天下第一泉”。
城墻缺角之謎
三次大規模興建的北京城都十分齊整,城垣方方正正,街道橫平豎直,與棋盤相似,完全是人工規劃的格局。奇怪的是,元大都外城南垣竟然缺一角,明清北京內城西北缺一角,皇城西南缺一角。其間的原因何在呢?原來元人重佛,在今西長安街六部口對面,電報大樓所在地,是高僧海云和尚所住慶壽寺。海云圓寂后,于寺內西南隅建塔而葬,另有一可菴和尚塔,人稱雙塔慶壽寺。建大都時,為保留寺地,忽必烈下令“勿遷,俾曲其城以避之”。這樣,元大都外城南垣便缺了一角?;食俏髂先苯且才c元人重佛有關。明皇城是在元代皇城(蕭墻)基礎上擴建的,東、南兩面都向外擴展,南面尤多。元人建城時此處原有一所大慈恩寺,他們不敢拆毀,元代皇城也就缺了一角。明改建時,亦未毀寺而遷就為之,將皇城沿這一角東端向南伸展,缺角就更明顯。明嘉靖年間,大慈恩寺被火焚毀,這里成了演兵場,后改作演象所。至于明清北京內城西北缺一角的緣由,說法很多。有說是出于風水的考慮,有說是信仰觀念所致。也有說,這是因為劉伯溫和姚廣孝照著哪吒畫圖正畫到這個地方時,一陣風將哪吒的兜肚角刮了起來,他們也就順筆畫了過去。于是,這整齊的北京城就有了缺角了。更多的則認為是出于順應地形的需要。朱棣曾將大都北面城墻向南縮回5里,形成了對游牧人防范的第二道城垣,健德門移到了德勝門,安貞門移到了安全門位置。早先元人有一條從積水潭(今什剎海及其周圍)向東到壩河的東西筆直水道,以運漕糧,明初建城時,就用這條引水渠作了城市的北護城河,但積水潭北岸還在這引水渠北側,當城筑到積水潭時,就有三種方案了:一是城墻也向北繞,二是筆直地向西通過,三是呈一拐角,第三種方案省料又省力,就形成了內城西北的缺角。
龍門虎門皆是祥瑞門
北京城的高墻都開有城門。遼代城四面有門,金中都三重城墻原有十二門,自東北郊辟為宮苑禁地后,又新辟一個光泰門,由是,金中都外城共有十三門。元大都外城北面二門,其余各面皆三門,共十一門。宮城有東華、西華、厚載、崇文四門。明清以來,內城九門,外城七門。清以后,又增辟了和平門、建國門、復興門。如今,許多城門名稱雖在,建筑已蕩然無存。
元大都的城門多是據《易經》卦辭而命名。坤卦曰:“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安貞之吉,應地無疆”,便有順承門和安貞門。離卦有“日月麗乎天”,門位于城南,乃城之正門,于是有了“麗正門”。
明清時的城門皆循祥瑞之意名之。內城九門:正南正陽門(亦稱“前門”),表示“圣立當陽,日至中天,萬國瞻仰”;其東的崇文門(亦稱“哈達門”、“哈德門”、“海岱門”),意為“文教宜尊”;其西宣武門(俗稱“順承門”),意為“武烈宣揚”;朝陽門(亦稱“齊化門”),意為“迎賓日出”;阜成門,意為“物阜民安”。東直、西直二門,則表示“民興教化,東至東海,西至西陲”;北面東為安定門,表示著“文臣翊贊太平”,西為德勝門,表示著“武將疆場奏績”。
關于這些門有著許多趣聞軼事。
崇文門被叫做“海岱門”、“哈大門”、“哈德門”,為何一門多名?元大都正南共三門,左曰“文明門”。明以后,南城外展,三個門名稱都不變,到了1439年,文明門因附近有先圣廟、衡文院等,更名為崇文門,崇文門內有一所哈大王府,于是,人們徑稱崇文門為哈大門,而“哈德”、“海岱”皆為“哈大”訛音。
和平門是清王朝被推翻后最早開辟的又一內城城門。袁世凱做總統的1913年前后,有人提出應在宣武、正陽門之間再辟一門,以方便行人,門址在靠琉璃廠、正對新華門的地方。袁世凱也已同意??僧敃r的前門外就已是繁華商業區,商人們怕行人另走他途,影響了生意,就散布說帝王之所不可擅動,否則會泄了王氣,壞了風水。這謠言正中袁世凱心病,此事也就被擱置。1926年馮玉祥進北京,其部下鹿鐘麟率兵將城墻鑿開了個門洞,方便行人。次年,張作霖入關,給此門命名為興華門,表示他祈愿國家興旺。然而有人對張說,李大釗女兒叫李星華,與“興華”諧音,于是,又將興華門改稱“和平門”。
內城各城門的出入通達不可隨心所欲。明清時代,皇帝的祭祀出入城門都有嚴格的禮制:冬至皇帝到天壇祭天,要走正陽門;春分到日壇祭日,要走朝陽門;夏至到地壇祭地,要走安定門;秋分到月壇祭月,要走阜成門。明朝皇帝去十三陵謁陵或帝后的發引,由德勝門出;其余人等的靈柩,不得從正陽門、宣武門、朝陽門、德勝門出。
朝陽門走糧車,因城外通惠河岸有糧倉,河中有運糧船;東直門走木材車,因城外有許多木材加工廠;安定門走糞車,因城外主要是糞場;打仗出兵走德勝門,要取“得勝”諧音;水車走西直門,因皇家要飲玉泉山甜水;煤車走阜成門,阜成門門洞里刻有梅花,“梅”、“煤”同音;菜市口乃行刑之地,因此宣武門走囚車;燒鍋多在南郊、通縣一帶,所以,崇文門走酒車;正陽門則只能走皇轎官車。
上一篇:煌煌荊楚吟·湘西之旅·張家界·風光一流
下一篇:煌煌荊楚吟·武漢之旅·古琴臺·高山流水話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