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協調斡旋,揚長避短》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公元208年9月,曹操進攻荊州,劉表病死。曹操抵達新野,繼承劉表基業的劉表少子劉琮舉州投降。劉備當時率軍駐守于襄陽東北的樊城,并不得知這一事變,曹操到達宛 (今河南南陽市境內),劉備大為驚駭,率軍退走,經過襄陽,劉琮左右以及荊州人多歸附劉備,到達當陽 (今湖北當陽東) 時,有眾十余萬人,輜重數千兩,可這樣一來,就影響行軍速度,日行僅十余里。曹操率精騎五千急追,在當陽長坂擊破劉備,情急之中,劉備拋棄妻子兒女,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數十騎逃難,最后與先期出發的關羽水軍會合,渡過漢水,遇劉表長子劉琦所率萬名水軍。先前,由于劉表受后妻影響,愛少子劉琮,不喜歡劉琦,諸葛亮曾替劉琦指招,使其及時出任江夏太守,因此,雙方一起抵達夏口(今湖北武漢市漢口)。曹操一路長驅直入,占據了江陵(今湖北江陵)。
正是在危難之際,存亡關頭,諸葛亮主動要求出使東吳,向孫權求救,在實踐中落實隆中對策時陳述的東聯孫吳的戰略。
諸葛亮面見孫權,采用單刀直入的方式,陳明孫權面對曹操發動凌厲攻勢的兩種抉擇: 一是估量實力,若能夠抵抗曹軍的進攻,就與曹操斷交決戰; 二是束手就擒,稱臣投降。諸葛亮針對孫權在柴桑 (今江西九江市西南) 擁兵不動,觀望成敗,猶豫不決,不圖深謀的態度,尖銳地指出,不在上述的兩種抉擇中作出決定,事急而不決斷,大禍必將臨頭。
孫權對曹操大軍壓境,劉備敗逃,在這種狀況下,居然還派諸葛亮出使東吳,以圖有所作為的行動感到不解,質問諸葛亮,劉備為什么不投降曹操。諸葛亮引用了一個歷史典故: 楚漢相爭,齊國貴族田橫自立為齊王,漢滅楚之后,田橫率五百人逃入海島,劉邦派人征召,田橫因恥于向劉邦稱臣,在去洛陽的途中自刎(詳見《史記·田儋列傳》)。諸葛亮借題發揮,指出田橫是齊國的壯士,尚且守義不辱,身為漢皇室后裔的劉備,英才蓋世,眾望所歸,謀事在人,成事在天,與曹操爭奪天下,怎能甘拜下風,連一個田橫還不如?
諸葛亮的激將法使孫權頓時清醒,不甘心白白交出十萬大軍和東吳之地,受制于曹操,連一個決勝的機會都失掉,同時也深知自身不容于曹操。諸葛亮的議論直指問題核心,促使孫權下決心聯劉抗曹,也明白真正能在東吳外圍抵抗曹操大軍的只有劉備。
為了消除孫權對劉備遭曹操攻擊而失敗之后,軍事實力究竟如何的顧慮和擔憂,也為了具體落實聯合抗曹的措施,諸葛亮洞若觀火,高瞻遠矚,比較敵我,再陳韜略。
劉備盡管在長阪慘敗,但收集各路散兵,再加上關羽水軍精兵共計萬人; 劉琦與江夏戰士也不下萬人; 孫權再派遣數萬名戰士,聯合部隊的兵力可達四五萬人。曹軍長驅直入,遠來疲弊。輕騎一日一夜行軍三百余里,犯了兵家禁忌,因為兵法上“有五十里而爭利,則蹶上將軍”(《孫子·軍爭》) 的斷語。曹操遠距離追擊,早已超出五十里,其先頭部隊必敗無疑。曹軍確實來勢兇猛,但總不能持久,“強弩之末,勢不能穿魯縞”。北方人不習水戰,而我聯軍則有水軍精兵數萬。荊州民眾歸附曹操,實際上是迫于軍事壓力而已,并未心服。聯合部隊是以靜制動,以逸待勞,以長擊短,以近御遠。只要孫劉雙方齊心協力,一致抗敵,其結果聯軍必勝,曹軍必敗。
諸葛亮再進而指明,曹操一旦破敗,必然返回北方,這樣,劉備所據荊州與孫權所占東吳的勢力增強,曹、劉、孫三大軍事集團三足鼎立的格局就能形成。最后告誡孫權,成敗之機,在于今日,機不可失,時不再來。
孫權終于全部接受諸葛亮的抗曹韜略,派遣周瑜、程普、魯肅等將領,統率三萬名水軍,隨諸葛亮到前線,與劉備共同抗曹,最后在赤壁(今湖北蒲圻縣)與曹軍遭遇,贏得重大勝利。曹操敗退,撤軍返鄴(今河北臨漳縣西南)。劉備任命諸葛亮擔任軍師中郎將一職,派他統帥零陵、桂陽、長沙三郡,征調那里的賦稅,以供軍用。
上一篇:《勢險節短:司馬懿攻孟達》三國謀略智慧大全
下一篇:《同心協力:吳廖式起兵》三國謀略智慧大全